分享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陶渊明的隐士人生

 老刘tdrhg 2017-05-08
唐诗宋词2017-05-08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41岁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

陶渊明的作品一直很寂寞,曲高和寡,伟大苏东坡的诗词书文,也是一时无两,生性狂放的东坡先生,却是陶渊明最诚挚的发现者和追随者。

苏东坡认为陶渊明甚至超过李白和杜甫。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晚年又说, “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就是说,他不仅佩服他的文字,更为佩服他的气节,甚至说出了得其万一即足的话,苏氏是真正懂了陶氏的人,两个中国文化中的高峰,隔着一个盛唐,有了最为热烈的交集,这种高山流水似的激赏,定能了却他们当世的寂寞。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陶渊明崇尚美、爱好自然、怀有理想主义,他的桃花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是一切繁华喧嚣之后的精神回归,他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美,因循自然,欣赏自然,服从自然,投向自然,也因自然而净化了自我,领悟了生命。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里程,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所歌咏的不仅是他归隐后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理想的生活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