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语言艺术之“诗情画意<<红楼梦>>”

 pengxq书斋 2017-05-09

红楼语言艺术之"诗情画意<<红楼梦>>"

(2007-08-26 17:07:45)
标签:

随笔/感悟

   曹雪芹工诗善画,有朋友称他"门前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凭借这位天才作者的诗画才能,在<<红楼梦>>中创造出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艺术境界,给读者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陶醉和回味.
   一.赋予人物诗人的气质是小说语言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手法之一.
  1. 脂批宝玉是"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识无知,彼具有一痴情去体贴".那么就是说,宝玉形象的特点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满着痴情.把世间无知无识的美好事物用痴情去体贴为有知有识有情有义事物,这也是宝玉性格特点之一.
   五十八回:
   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杏花雀儿本来是不懂人情的,可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玉心中,都变成了有情有义的东西.他对花落鸟蹄不仅仅是感到伤感,而是更发泄了心中的愤恨之情.因为他得的这场病就是上回为了得不到与黛玉的美好婚姻而闹的,他的理想遭到了现实的打击.
这种诗情画意的语言美,正是宝玉独特性格的生动体现.
   "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春意盎然的美好画面,可以说令人神往,寄托了宝玉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可是,好景不长,"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他不禁触景生情,伤感自己" 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由"仰望杏子不舍"想到人"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到了"对杏流泪叹"的程度.现实是这样的无奈,这样的冷酷,宝玉惋惜和孤独,但是他没有悲观失望,"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他找到了一个同情者,"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宝玉寄语雀儿"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盼望明年再相见相会,沉浸在对美好的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
   这段杏树下多愁善感的描写,把诗人敏感和多情刻画在宝玉身上,体现了宝玉叛逆中的痛苦和孤独,细腻曲折,婉转感人.
   "正胡思间,忽见一股火光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曹雪芹惊人地开始进行更高潮的故事情节的发挥."藕官,你要死,怎弄些纸钱进来烧?" "宝玉听了,益发疑惑起来,忙转过山石看时,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里还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那婆子只得去了。"
   宝玉挺身而出,将藕官从死亡的大祸中解救出来.进行了保护,是他在感伤之后的,不仅仅是哀叹,而是进行抗争,说出了他的叛逆的一面.也同时写尽了他多情的性格特征.具有诗人的特质.
   2.黛玉葬花是曹雪芹最精彩的语言.他给黛玉赋予了"质很洁来还洁去"的优美崇高的诗人气质.
   葬花已经是前人有之的创作场景.曹雪芹不是简单的照抄,而是,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感到<<红楼梦>>的醇厚的诗情和柔美的画意.
   二十三回.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场面的境界.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黛玉动人的形象.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脂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此图欲画之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
   二十七回.
   "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
   "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通过上次的虚写,进行这次的一面葬花,一面吟诵葬花词,更加楚楚动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出了黛玉对险恶的环境的愤怒和控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表现她对美好的憧憬等等。这个葬花词是曹雪芹给黛玉的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在诗情画意中充分发挥了小说语言创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他超越了前人,可是后来的文人很难超越的.
   二.多层次渲染烘托,创造优美的画面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语言具有诗情画意的又一艺术手法.
   曹雪芹的艺术修养,使他能够把我国诗画的这种传统艺术方法,非常娴熟而又巧妙地运用于<<红楼梦>>中,创造出一幅幅情义绵绵而又婀娜多姿的生动画面.
   七十六回.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这是贾府日趋败落,贾母等人中秋赏月的景象,这是一幅幽深淡远凄楚的画面.在桂花阴里的美景衬托下,有声情激越的笛音渲染,有夜静月明的描写,有悲戚伤感的人物形象,"半日"后,大家在如痴如呆,连贾母也浑然不觉.在这静止中转而"忙转身赔""且住了笛"等.很短的文字给出了令读者泪下的情景.把读者带进了悲凉浓烈的艺术氛围中,一起感受那悲凉.
   第十一回.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这是曹雪芹用华丽的词语描写场景显示文采的唯一段落,是仙境般的美景,目的就是就是"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一个人来",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邂逅的结果却是"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当然,曹雪芹才高超的诗情画意有很多是描写开心愉快的场景的,宝钗扑碟,湘云醉卧,龄官画蔷等等。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另种艺术语言手法,使得<<红楼梦>>人物形象逼真.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曹雪芹能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功能,把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的形神逼真.
   二十六回.
   "说着,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
   视觉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湘帘垂地".嗅觉是"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听觉是"悄无人声".通过感官的结合把黛玉院落描写的如身临其境.然后是再用"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的视觉"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用听觉"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最后,"掀帘子进来了".
   这是宝玉到黛玉处的一次描写.曹雪芹把人物刻画的妩媚鲜亮婉转多情.通过简单的描述,就把这两个人生动地跃然纸上,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久久回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中当然还用了其他的大量的艺术方法.
   曹雪芹在<<红楼梦>>书中运用的诗情画意的语言艺术境界,不是简单的生硬运用,而是,紧紧的把握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充分发挥,对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诗情画意化的创造.
   诗情画意的<<红楼梦>>令读者感到了一定的美和舒服的感觉.
 
   说明:仍然是边学习<<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一书边连抄带写的,也是很费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