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治疗肠胃病 腹痛 泄泻 痢疾7篇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7-05-09
穴位治疗肠胃病 腹痛 泄泻 痢疾7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1.  自我按摩三大穴位可缓解肠胃病  
  2. 穴位治疗胃疼腹痛 泄泻痢疾    
  3. 按揉六大穴位止胃痛
  4.  胃下垂推拿按摩治疗 大全4篇
胃炎吃什么?喝什么?食疗导航3971道
胃阴虚诱发多种疾病及调整
胃痛的自我按摩胃痛的养生炙法
肝郁气滞型胃痛的按摩治疗胃、肠疾病的治疗
治胃疼的妙招 生活中需要知道的常识胃息肉 - 疾病类型
脾胃【专辑】胃乐胶囊 【胃病】
胃疾病汇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效方(二)
养胃袪胃病.104则方痞满【胃病文献】
慢性胃炎保健药膳 胃炎吃什么好胃痛不吃药,按摩一个穴位,止痛简单快速
蚕蛹粉治胃炎高梁米灶心土治胃痉挛
肠胃不好试试七款美食?营养丰富好消化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胃下垂186例
慢性胃炎的灸法治疗按揉食指养护胃肠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山药百合蓝胃胀不舒服,胃痛,打嗝,反酸治疗经验方
不传秘方:胃炎断根几乎不花钱山药粉通治一切胃病的好药方
按压公孙穴,剧烈胃痛立马缓解70岁老人自制“橙子茶叶”效果神奇~(附方)
100%治好各种胃病的药方!》三疗程痊愈!胃不好,经常按摩左手心胜过吃药


 



















   自我按摩三大穴位可缓解肠胃病  
       肠胃小毛病,通过简单的自我按摩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里就教大家几个常见穴位的自我按压法,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接下来是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最后要采用摩腹疗法,采用坐或卧式,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起身散步片刻,一般宜在饭后半小时进行。

以上这些方法,在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刺激性食物的同时,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本文转载自 红杏《自我按摩三大穴位可缓解肠胃病》

穴位治疗肠胃病 腹痛 泄泻 痢疾7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穴位治疗胃疼腹痛 泄泻痢疾

       足太阴络脉, 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1出处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2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3定位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4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
穴位治疗肠胃病 腹痛 泄泻 痢疾7篇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公孙穴

支。

5主治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古代记述:久疟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痰壅胸膈,肠鸣
       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鼓胀,霍乱,心痛,脾冷胃痛,胁胀,胁痛,食不化,肠风下血,足心热或痛,痫疾。
近人报道: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痛经,胎盘滞留,足趾麻痛。

6操作

直刺0.6~1.2寸。可灸。

7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胀痛;配丰隆、膻中主治呕吐、眩晕。

8配伍

1、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9方例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公孙、丰隆、中魁、膻中。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公孙、解溪、中脘、三里。
胁肋下痛:公孙、支沟、章门、阳陵泉。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足趾麻痛:公孙、束骨、八风。

10名解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名解。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公孙穴意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11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己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
《灵枢·经脉》:“去本节之后一寸”;
《医学入门》:“太白后一寸陷中”;
《循经考穴编》:“赤白肉际。”
《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12现代报道摘录

单纯性肥胖

配合天枢、梁丘、丰隆,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原发性低血压

配合内关,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

13附注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穴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按揉足三里止胃痛:

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有双向调整作用

公孙穴位

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胃俞穴位

    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内关穴位

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太白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手三里穴位
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