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宁最棒的登高处,不仅风景佳还免费!

 傻猪猪的窝 2017-05-09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放到现在也一样合适。前两年网上大热的美龄宫梧桐项链让多少人向往,一时间游客纷至沓来。今日我们说的方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它从空中看下来像极了一只玉壶,壶身翠玉,壶嘴倾斜。玉湖里倒出的湖水只是玉壶缺少了一边,让人联想是不是某位神仙喝酒时不小心把酒壶掉落凡间的。

  

  

方山又名天印山,因山顶方正,形似印玺而得名。说起名字的由来,还真有一个传说:话说天上的玉皇大帝某日闲暇无事,就不自觉的把玩自己的金印。谁知一不小心,金印掉到脚下,未等弯腰拾起,金印又骨碌碌落下凡尘,不偏不倚正掉在今方山这个方位上,化为一座大山。玉帝本想派天兵天将将这颗金印收回,但转念一想,自己贵为天帝而丢了大印,若传了出去,岂不惹人笑话?他于是将错就错,传下圣旨说:“而今天下太平,金印闲置无用,朕赐金印下凡,为水乡泽国增添一个山景吧。”

同时,他又派殿前侍卫青龙、黄龙下凡看守,防止金印被人偷去。金印下凡形成天印山,双龙下凡使天印山上长出一个圆圆印纽,纽上盘着两条龙,一南一北,昂首窥视着过往行人。而山外四周仍是水乡泽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藏浦。再说这天印山以外的大片土地都是黑泥灰土,唯有这山脚周围却是红色土壤。据说那就是粘在印底下的红印泥。

  

  

  这个传说我们无从考证,但方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确是事实。在漫长岁月里,这里演绎了诸多人文传说:从周天子时的泰伯奔吴、到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再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可以说是一处韵承千年的风水文脉。

  

  

  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与仲庸等即来方山、横山一带,经营山下秦淮河谷,演示从黄河流域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文化和耕耘操作技术,提升了南京地区的农耕水平。

  

  

  二千年前,秦始皇一统天下,东巡途中来到方山,只见其金光闪闪、紫气蒸腾,便询问身边的大臣。随行大臣徐市禀告说:“此山独居宝地,金光紫雾环绕,王者之气直冲斗牛,久后必出贵人天子。只有凿石垄、断山根、鞭方山以碎天印,才能泄王气,永保大秦千秋功业。”

  

  

  秦始皇听后大惊,立马石跪山,抽出神鞭,对准方山,使劲拦腰猛抽了一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惊天动地,飞沙走石。只见方山齐腰断裂。上半截向东南飞去30多华里,落一大湖之中,因山通体赤色,后人曰“赤山”。鞭后的方山顶上平平整整、四四方方,就像一冲田,可以栽茶种粮。那赤山脚与方山顶正好一样大小,正是鞭飞出去的上半截方山以及顶上的龟形印纽。

再说秦始皇回鞭时,鞭梢上又带回一些土石,较大一块落在方山西北约10华里外,成为今天东山街道的“土山”;较小一块就成了今东山街道南边的“竹山”。在秦始皇鞭山之际,盘在印纽上的青龙、黄龙一开始就被吓得丧魂落魄,糊里糊涂地跟着印纽落到了赤山湖中。二龙在湖中乱窜寻找出路,最后冲出湖面直向西北方狂奔逃命,沿途山崩地裂,湖水溢泻,形成了九曲十八弯的溪流,汇集为后来的秦淮河。现在站在方山山顶就可以看到秦淮河。

  

  

到了一千五百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山已成为古金陵的东南门口。那时候虽政治动荡,但文风昌盛。文人墨客在此迎朋送友,留下了许多诗词佳句。王彪之的《与诸兄弟方山别诗》,谢灵运的《邻里相送至方山》等都是其中代表。王羲之,刘勰等名家也都在此活动过。一时间风头无二,热闹非凡。

  

  

上面说方山像一只玉壶,而玉壶肚子里的宝贝,就是定林寺。天下名山佛道占,方山与宗教渊源也是颇深。早在1800年前,方山就成为南都道教文化圣地,至今还保存着道家灵宝派祖师葛玄在此南山坡修道留下的洞玄观遗址。而后南朝时期,曾有佛教居士来此隐居。

  

  

  待到宋乾道间,高僧善鉴在方山北麓建上定林禅寺,与南京钟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线上南北正对,同时建定林寺塔,专供佛像,不能上人。其后名僧佛道不断。寺院千百年来曾屡毁屡建,塔却一直完好。但因地基不牢,塔身向北倾斜5.3度,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

  

  

  金陵四十八景历经各朝更替,总有方山一席之地。也说明了方山在南京市民心中的地位。今日方山,像一位老者,旧时的繁华往事,只留在记忆的荣光里;像一位智者,虽饱经风霜,但已顿悟平静。一念至此,再登方山,必是感慨良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