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烦云,豁然开

 恶猪王520 2023-03-25 发布于新疆

再被罢相,王安石退隐江宁(今南京)。

江宁钟山,风物荟萃,气象雄浑,诸葛亮曾言:钟山龙蟠( pán ),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钟山山顶时有紫云萦绕,故又名紫金山,它与后湖相依相望,山水林木浑然一体,闲居的王安石,常游玩于此。

图片

金陵十景图之钟山 明代 钟惺

王安石畜养一驴,饭后骑驴至钟山,已成习惯。游至疲倦,便往定林庵小憩,后来,他索性在庵内建起书斋——昭( zhāo )文斋,读书、写字、会友,安然于眼前景致,不问朝事。

与友人漫谈之趣,或是难以彻底抵消仕途变化与变革失利带来的失意之感。此种心境,藏在他以斋名为题写下的五言诗里,淡然中暗含失落:我自山中客,何缘有此名。当缘琴不鼓,人不见亏成。

图片

定林庵

昭文斋所在的定林庵,本为定林寺,建于南朝时期。因定林寺地势较低,在其落成 15 年后,西域高僧在钟山高处另建佛院,亦名定林寺。后人依位置不同,唤早成者为下定林寺,晚成者为上定林寺。

宋时,下定林寺日渐萧索,院落缩减,由寺变庵。自王安石在庵中建书斋,这里再次成为文人拜谒之地: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游过定林,曾作诗四首,感怀王荆公之境遇;诗人陆游三次到往此地,成诗数篇。只可惜,如此胜景并未持续太久,在陆游最后一次登临钟山时,定林庵已被烧毁,绵延七个多世纪的下定林寺,就此消失。

图片

钟山景致

钟山的上定林寺,南朝时已是名刹。文学家刘勰在寺中总共生活过近 20 年,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正是在上定林寺写成。不过,上定林寺也难以承受时代灰尘的重量,同于南宋时荒废。

图片

金陵五景之定林寺 清代 樊圻

高僧善鉴不忍千年名寺衰败,于南宋乾道末年( 1173 年),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江宁天印山,重修定林寺。

天印山山体呈方形,山顶平坦,犹如一枚玉印从天而降,故名之,又因其孤耸绝立,四角方正,又名之为方山。传说,秦始皇亡六国后,浮水而上江宁,被方山王气所震撼,为破江宁王气,他引淮河污水入城,刻意切断了方山的地脉,归途中,秦始皇骤然驾崩,后人谓“遭破天机之谴”。

抛开史料,独观天印山,会发现此山海拔不足 500 米,算不上高,但它却以壑幽水秀之美,引得无数文人高士前来游赏,其中,最为有趣的记录者,当属清代石涛。

图片

山水册之天印山 清代 石涛

康熙十九年( 1680 年),在安徽小城默默作画十多年的石涛,移居江宁。这一时期,他对新政权产生希望。康熙两次南巡,他两次接驾,并献诗画,自称“臣僧”。

多年后,石涛毅然北上京师,以画结交达官贵人,试图入仕。但在权贵们眼中,石涛只是一个游走于官场的会画画的僧人而已,他起到的作用只是“助兴”,别无其他。

客居京师三年,一个冬日,他黯然离开,直奔扬州。本就背着沉重皇族包袱的石涛,方才觉醒,觉得自己像是乞丐,留下了一首凄凉哀婉的诗: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

图片

天印山下

恍然多年已过,石涛何时登上过天印山,并无记载,就像他何时画下天印山一样,同样没有明确记载。

他笔下的天印山,孤悬于云雾中,似是由记忆中生发而出。凭着记忆画出的,还有杭州飞来峰和采石太白楼等八处景致,石涛将八个记忆归为一处,是为《山水册》。

图片

天印山

虽无纪年,仍可推测《山水册》应是完成于石涛离京之后。从京师离开回到扬州的石涛,豁然开朗,画出了名作《搜尽奇峰图》,他静心研究绘画理论,亦是撰写成了经典晦涩的理论作品《画语录》。

悉心回望,一路上的风景与遭遇,经过变幻,终究成为了石涛绘画中的一丛草、一块石和一些感悟,他搜尽奇峰,于画中拨云见日。

图片

方山下

高山林泉,本就不是只有美景本身,它给到访者以无尽力量,使其在温和中正中窥见自我。晚年的石涛,依然在记忆中搜尽奇峰,往日的琐事,已经淡然,这正应合了王安石写于定林庵中的一句诗:是夕清风兴,烦云豁然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