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观察021 | 我们该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从纽约自行车说起

 江城春山 2017-05-10

纽约市的城市道路本来没有自行车道,但纽约人意识到自行车回归城市的重要性,开始调整交通发展政策和相关规划。近十年来,自行车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缩减机动车道,增加自行车道等措施,自行车交通量成倍增长。无疑,纽约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鉴,但问题来了,我们该借鉴什么?


一、纽约自行车交通快速回归


二十年前,纽约几乎从零开始发展自行车交通,前十年为探索期(1997~2007),自行车发展缓慢,2007年为应对人口增长和环境压力,提出建设可持续城市,强化交通安全性和公平性,纽约发布了纽约自行车规划(PlaNYC:  A Greener, Greater New York),由此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下图所示,2015年纽约市自行车日均出行达45万人次,是九十年代的4.5倍。


1980-2015纽约自行车交通数据统计


纽约目前自行车路网已有约1600km,并且修建速度不断加快,过去五年修建了480km自行车道,其中72km为机非隔离自行车道。当然,从数量级别上还是无法与我国大多数特大城市相比(例如北京中心城自行车道总长约7200公里)。


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纽约市交通局发布了《纽约交通战略规划:安全. 绿色. 智慧. 公平》(Strategic Plan 2016:Safe . Green. Smart.Equitable),提出2017-2021五年间纽约市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策略,对自行车交通提出如下目标:

  • 使骑车人数增加一倍,成为美国最好的自行车城市(2014年骑车人数为77.8万人,因此,2021年骑车人数将达到约156万人)

  • 每年新增80km自行车道,其中至少16km有机非物理隔离的自行车道,到2021年共新增320km自行车道

  • 将公共自行车Citi Bike扩展到纽约市五个区,到2017年底达到1.2万辆,750个租赁点。


此外,交通战略规划中还提出修建自行车停车设施;规范日益增长的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提高其安全性;联合执法,移除僵尸车;完善法规,允许折叠自行车进入建筑物客梯等目标。


纽约自行车立体停车设施


二、纽约自行车道设置方法


纽约自行车道的设置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在机动车道两侧,另一种是设置在机动车道一侧。恰好,基丝汀街(Chrystie St)改造前后正好代表了这两种方法。基丝汀街是连接曼哈顿桥与第一大道、第二大道的一条主干路,每天自行车流量约6243辆,高峰小时自行车流量约416辆,同时,基丝汀街也是纽约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核心区域。现状道路宽约18米,两侧机动车停车约2.5米,自行车道宽约1.5米,机动车双向3车道,车道宽约3.35米,道路横断面如下图所示,与我国大多数城市现在的方式相同。


纽约基丝汀街改造前


纽约与大部分美国城市不同,司机遵章率不高,道路拥堵时大量机动车会也占用自行车道行驶,加上机动车进出车位时也要占用自行车道,骑车人经常被逼进机动车道与机动车混行,自行车的路权无法得到保障,骑行安全隐患巨大。


为此,纽约对基丝汀街横断面进行了改造,将自行车道从两侧合并设置到一侧,双向通行,将机动车停车位移至中间,与自行车道之间增加缓冲区并设置护栏,这样,机动车无论行驶还是停车都不影响自行车,从而保障了自行车的安全和路权。改造后如下图所示:


纽约基丝汀街改造后横断面布置


三、分析与借鉴


由于纽约的自行车道是从无到有(不完整到完整),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本来就具备较为完整的自行车道的状况(基本完整)截然不同,在经验借鉴上不应盲目照搬,应该结合自行车自身特点和所在城市的状况,加以比较分析,取之精髓,为我所用,扬长避短。


(一)方案的缺点


改造方案最大的问题点是将两侧自行车道合并至一侧。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不方便。由于道路另一侧没有自行车道,但有大量商店等公共设施以及居民,骑车人进出需过马路然后在人行道上推行。丹麦城市设计大师扬·盖尔认为自行车道属于街道,自行车道应与沿道设施紧密相连。骑自行车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在骑车时可以看见商店和人行道上的行人,可以随意变换速度,可以随时下车做其他事情,再骑车前进。


第二,一侧双向通行方式在交叉口处的交通组织、信号控制等比较复杂,需要特殊处理,与人们的常规交通习惯不同,自行车和机动车都会不适应,容易成为安全隐患,尤其是电动车高速通行时更加危险。


第三,纽约目前的自行车流量还不大,两个方向还可以互相借用,一旦流量上升,双方的干扰将会加剧而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通行能力也难以保障,骑行速度以及通畅感也会相应下降。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合于我国城市道路。


(二)方案的优点


以这个方案为代表的纽约自行车交通改善,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方面,值得我国城市借鉴。


首先是理念和措施力度。纽约增设的自行车道原本是机动车空间,为了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压缩了一条机动车道。我国城市极少有这样大刀阔斧的做法,在“步行和自行车改善”项目中都是避免触碰机动车道。国务院批复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实施道路使用空间向步行和自行车倾斜政策。在道路空间极其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将过去二十年机动车多占的道路空间还给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应该也即将成为我国城市道路空间再配置的主流。


其次是具体改善措施有两点值得借鉴或坚持。


(1)机非物理隔离


纽约的自行车道走过了从划线分离到物理隔离的道路,这并非偶然,原因也与我国极其相似。纽约自行车道当初的划线形同虚设,无法杜绝机动车道占道行驶和停车。根据对北京骑车人的需求问卷调查也发现,“设置机非护栏”在骑车人的关切中排名第一,说明机非物理分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即使是划线+彩色铺装,也阻止不了机动车的占用(如下图所示)。确保自行车路权,物理隔离最有效。


左:武汉  右:纽约


(2)“哥式停车”


“哥式停车”是“哥本哈根式路侧停车”的简称,因为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哥本哈根而闻名。传统的方法是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在车行道最外侧紧贴路缘石的位置,对自行车交通的干扰和威胁比较大,影响骑行安全和顺畅,自行车道往往名存实亡,骑车人意见最大。


而“哥式停车”是将机动车空间(通行与停放)与自行车通行空间分隔、机动车停车不打扰自行车,从而从物理上避免机非冲突的停放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北京,“哥式停车”最早出现在大约十年前的南礼士路老字号“烤肉宛”前,属于民间自发。如下图所示,由于自行车道只有3米宽,停进去后无法驶离,来就餐的机动车便自发地停在了外侧机动车道内。十年了,无人管理却秩序井然。



2014年,北京宣武门南大街的辅路上,设置了“哥式停车”,由于辅路宽达9米,与自行车道之间设置了缓冲区,如下图所示。



2015年,北京友谊医院周边道路,由于空间不足,以机非护栏进行了隔离。



2016年,海淀区万寿寺路设置“哥式停车”。



2017年4月,北京石景山区交警支队正式划设了“哥式停车”,媒体首次对这种方式进行了报道和宣传如下图所示,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了缓冲区,与自行车道之间设置了阻车桩。



此外,唐山市交警支队2016年在每条主干道两侧的原非机动车道上设置了“哥式停车”。因为宽度有限,为了方便机动车进出停车位,每两个车位之间设置了2米宽的间隙(见下图),既方便了进出,还减少了对通行的干扰,这点非常值得推广。



从安全起见,为避免停车开门与通行车辆发生冲突,当道路空间有条件时,停车位两侧均应设置缓冲区。当空间不许可,无法设置缓冲区时,也应设置“哥式停车”,理由是,开车门问题也存在于传统的路侧停车方式,而“哥式停车”至少消除了机动车通行以及进出车位时对自行车的干扰。


当然,道路是用来行车的,机动车停车,应当在建设用地内解决,这是原则。以上所论“哥式停车”,只是针对建成区停车配建不足、公共停车设施不完善的,且停车有刚性需求的地区。



黄斌 李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Strategic Plan 2016:Safe. Green. Smart. Equitable.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of Transportation.

2 Cycling In The City: Cycling Trends in NYC.

3 Chrystie St Two-way Protected Bicycle Lane.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