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第八十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十分美好的,因此也是非常令人憧憬的。实现这个目标也是必然的。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还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当怎样去约束自己?老子在这一章里教导我们要懂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在第十六章教导我们: “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就是说 : 能够知道并且能够掌握自然规律的人是明智的人。不知道自然规律的人,就会肆意妄为一定会遭遇凶祸。懂得了自然规律就能理解并包容一切,能够包容一切的人就能公道无私,公道无私就能照顾全局,能照顾全局就合乎了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了道,合乎道的准则的人就能长久,而且终生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老子在本章第一段中说了三点 :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个人在你面前慷慨激昂,说的天花乱坠,你就一定会考虑他的可信度,按照一般的规律,真正的朋友不会这么说,都会实事求是地告诉你实际情况。所以说,真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华丽动听,华丽动 听的话就不一定真实可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而没有被人们理解,无须为自己争辩,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别人理解或不理解都没有关系。反之,如果一个人带有某种目的去做了一件好事而没有被人们理解,他一定会为自己争辩,因为他唯恐不争辩自己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所以说为自己争辩的行为就不见得善 良。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现如今已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再有学问也不可能什么都懂。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能够学到的知识恐怕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有学问的人是“知不知上”。那些夸夸其谈,什么都懂的人一定是 “不 知知病”的人,其实他不一定有学问。 二、“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在第44章教导我们说: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说过分地吝啬必定会造成更多的浪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在诱惑面前犯糊涂,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 不败之地。 通过学习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或者是力气,储藏在身体中不去使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通过劳动把它们转化为劳动成果才能体现价值。而且转化的越多,体现的价值就越大。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也是这样,光说自己的品德如何如何地高尚,而不将自己这些良好的品德转化为实际行动去为社会多做贡献,那么这些崇高的品德也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屯积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品德。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务于社会、去帮助他人。他这样做的结果使他自己的知识、品德越来越富有,尽力周济了别人以后他自己反而越来越多。这就是老子教导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 己愈多” 的伟大真理。 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 道,为而不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世界和平的指数就越来越高,将来的社会一定如老子在上一章里所说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社会 ; 人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够得到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料而不用再到处奔波 ; 各个民族的人民都以自己的食物为最香甜,以自己的服饰为最美丽,以自己的家园为最安逸,以自己的民俗为最有乐趣。实现这个目标一定是必然的。因为 : 天之道,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会去伤害万物,所以万物必然会更加繁荣昌盛 ; 圣人之道,只为别人付出而不去与他人相争,所以人们能够尽情地享受付出后得到的回报。沐 浴在阳光下,迎接无限美好的未来。 附记:从2016年8月16日开始到今天,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和帮助下,我们已将《道德经》从第一至第八十一章全部学习了一遍。因为有些同学在读文言文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用“习读” 的方式读给大家,再用笔记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来体会原文中深刻的含义。但是由于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非常肤浅,有些笔记写的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起到相应的拋砖引玉的作用。甚是感到惭愧,这里向大家致歉。写笔记的目的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 “框架”,其中大量的、更深的内容还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去充实、去提高。所以,在以往的学习中如还有哪些不足或错误,我诚恳地接受大家的批评帮助,还有哪些做得不足、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鉴谅。学习《道德经》的重要意义,已经在第七十章的笔记中和大家交流了。我在此衷心地祝愿各位同学通过学习了《道德经》这部圣书之后,在今后的工作 、学习中 “ 百尺竿头,更进 一步”。籍此机会,向大家致以深深地敬意! 再次衷心地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