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令变建议 沟通更容易

 家教_自主学习 2017-05-10

想想,谁能忍受一个人老是对自己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要求你给我这样、你给我那样?做父母的也不喜欢有个人成天这么对自己吧?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是孩子的家长,我有权命令他。”这就是一种完全不替孩子着想的观念。孩子只是个孩子,并不是奴仆,他跟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他也同样是一个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果父母指望在对孩子的命令与呵斥中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他就等着尝失败的苦果好了。

没错,很多孩子对家长惟命是从,但是他内心里就一定接纳了这样的命令吗?他不过是无力反抗而已,等到这种情绪在心里积淀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就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是第一个不容忽视的。

一个生长在专制的家庭中,长期听着父母的训斥“你给我听着”“你给我去……”的孩子,他心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对强者惟命是从的习惯,养成怯懦的性格。这是第二个不容忽视的。

您不应该说:去,帮妈妈把碗刷了,你反正没事。

您应这样说:孩子,妈妈现在有点忙,你能不能帮妈妈把碗刷了。

您不应该说:还不赶快去学习,还看什么电视!

您应这样说:好了,动画片看完了,你不打算去学习一会么?

您不应该说:我都说了不许看电视,你怎么不听呢?

您应这样说:爸爸在休息,看电视会打扰他的,你先看会书好吗?

命令的口气会养成孩子怯懦的性格

命令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流,只顾及自己,而不考虑别人。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没有孩子是喜欢听着命令长大的。

建议的口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很多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时,往往会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这样的命令,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这样的命令改为“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这样建议的话语,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他首先会觉得自己是受了重视。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纳父母的要求。同时,他也会随着父母的引导,郑重思考要做的事,做出决断,并考虑该如何做,这对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因此,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有意识地提出选择项,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比如,孩子在家里无事可做,千万不要动气命令他:“马上给我看书去!”而应该问他:“你不打算去看会书吗?”孩子会自己去考虑是要听父母的,还是该干别的。总之,他会慎重对待家长的话,而不是产生反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