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山江

 昵称QAb6ICvc 2017-05-10

灵山江也称灵山港,旧名薄里溪、泊鲤溪、灵溪等,为龙游县境内衢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遂昌县高坪乡和尚岭,至马戍口村入衢州市境,于龙游县城驿前汇入衢江,主流总长88千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灵山江

  • 别称

    灵山港,旧名薄里溪、泊鲤溪、灵溪

  • 所属水系

    衢江第一大支流

 
  • 地理位置

    衢州市龙游县

  • 发源地

    遂昌县高坪乡和尚岭

  • 河长

    88千米

折叠编辑本段流域地区

灵山江系典型的山溪性源流,中上游河道在峻岭峡谷中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跌宕,溪流时影时现,时而似玉带飘拂、迈步轻盈,时而似游龙狂舞、气势磅礴。

出沐尘后,汇潼溪、纳柘溪,构成双溪口,形成了龙南重镇溪口镇。自此始,源流渐趋斯文,织绣出扁石、灵山、寺下、石廓、寺后等大片田畈,哺育了龙游南部各重要聚落点和米粮之地。其流域中的大街、庙下、梧村等地虽田畈较少,但多山林,物产丰富,旧时尤以纸和冬笋而闻名,素有"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钱银子出溪口"之称。灵山江两岸群山叠翠,郁郁葱葱,水源丰富,川流不息,沿途孕育了上塘、沐尘、庙下、溪口、灵山、石廓、官坛、寺后等众多的集镇与村庄,其中以溪口、灵山最为著名。

折叠编辑本段古镇灵山

老街老街是龙游南部一个有着上千烟灶的古老集镇,鳞次栉比的屋舍背靠着灵山江一字排开,足有一千多米长。屋舍画栋雕梁,街心青石板铺就,荡漾着古朴典雅的历史气息。灵山江紧傍着村庄迤逦北行,与集镇隔江相望的一抹青山就是徐山,也名灵山。古村、溪流、青山,在此融汇交流,构成独特的山水风光,也点化出被称为"灵山畈"的数千亩平川良田,构成了龙游地方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

山、水、村、畈都以"灵山"为名,"灵山"两字已不仅仅是一个村,一个乡,或一个镇之名称,而是千古江河流域之象征,当然灵山及其周边村域则是其流域之要穴。而这一切均与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那就是徐偃王。在各种史籍中,人们一直把徐偃王作为"仁义之君"传颂。在灵山村中就建有徐偃王庙,庙建于唐朝开元年间,韩愈为之撰《徐偃王庙碑》。韩愈对徐偃王之业绩从"仁义"的角度作了深刻阐述。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人物

自汉代始,有江夏太守徐元洎,平阳太守徐寿,雁门太守、幽州刺史徐悌,镇北大将军徐升,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徐绕,庐陵太守徐本,衢州太守徐洪等等。更有南齐学者徐伯珍,唐代诗人徐安贞,均为史籍中专门为之立传的名儒。徐姓是衢州市的大姓,其源流往往与灵山有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状元刘章,也出生在灵山相邻的寺下村。出生于灵山冷水,落葬灵山石廓的"南渡名宰"余端礼,曾数度挺身而出,力解南宋安危。

折叠编辑本段米粮之地

旧时为米粮之地,被誉为龙南粮仓,其灵山畈、寺下畈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域开阔、阳光充足,非常适宜水稻种植。曾有"灵山畈的稻,看看不大好,割割挑不了,割稻客吃不消,半夜爬起逃"的传说。一度被称为浙江刘文彩的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大富户苏庄明,就专门设法购置灵山畈的田产,据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灵山畈有不少田产在其名下。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改造灵山畈几乎没有停息过,加固堰坝、开渠引水、开沟排水、改造低产田、营造丰产畈,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上都在灵山畈试点。

八十年代后,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灵山又成为龙游南部的水果之乡,灵下村西山底的柑橘园成为当时龙南发展柑橘的典型。工商业起步也早,旧时酱坊、酒坊,榨油、制粉干、做馒头等等,各业齐全。尤其是红曲酒、豆腐、馒头享誉南乡,灵山红曲酒甘淳可口而营养,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酿制,少则几十斤上百斤糯米,多的上千斤糯米,基本用以自食。灵山豆腐店特别多,大多为菜肴,有些则设一摊位煮着当点心卖。五十年代始,工业起步,开铁矿、莹石矿,办机械厂、篾业厂等等。九十年代后,新农村建设提速,村庄面貌大变,新房林立,五彩缤纷,现灵上、灵下、寺下、石廓等等,灵山江畔诸村大部分已成为县、市、省级文明村。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遗承

灵山江流域,更是龙游县历史文明的孕育之地。除青碓遗址和溪口、灵山等地外,在与衢江交汇处的鸡鸣山、东华山、疑冢山一带,更有大量的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发现。而龙游县城更是当年姑蔑国的中心区域,史称为"姑蔑城"。龙游的9座宝塔,从大山深处的沐尘开始,顺着江流曲折蜿蜒,就有5座沿灵山江分布,形成特有的风光带。[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非地理 自然 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