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雲泉 2018-02-16

旧时,龙游境内徐偃王的祀庙特别多,祀奉活动也丰富多彩。他处一般正月十五闹元宵,但龙游城及灵山等地的灯会是以正月廿为高潮,因为这一天是徐偃王的生日。人们谈论徐偃王文化时,都滔滔不绝,但真正研究徐偃王文化的人,却少之又少。历史像风又雾又像谜,神秘且很难触摸得到,我忽然想起了半截碑。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有同样想法的应该不止我一人,乡贤余绍宋最崇仰的俞樾先生也惦记着这块碑。俞樾先生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他曾专程来龙游看这块碑,回去后还写了篇文也刻成了碑。

灵山徐偃王庙因韩愈撰《徐偃王庙碑》而闻名于世。此碑为元锡书,于唐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于庙中,后因岁月久远断成两截。我不清楚俞樾先生当年看到的是整块碑还是半截碑,因为下半截在咸同之乱时被湘军的一个师爷掳走。据说这位爷还留下一句话,说若想找回这块碑,请到洞庭湖畔来。当然这个谜团不知何时能解了。而剩下的半截碑,当地人建起了“景韩楼”专门保护,解放后又移交给衢州市博物馆收藏。而龙游县博物馆仅藏有半截碑的拓片一幅,由灵山乡民李石泉捐献。

在《徐偃王庙碑》文中可知,开元初,徐氏后人还立有另一块碑,可惜也早已遗失。关于徐偃王其人其事,文献记载也是若明若暗。甚至在时代上都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楚文王时人,一说是楚庄王时人,还有一说是周穆王时人。但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采用了当时流传的说法,以徐偃王为周穆王时人。如《秦本纪》中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守,乐而忘归。徐偃王作扰,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相对而言,这个观点最具有信史价值。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而关于徐偃王是否到过龙游,目前还没有发现文献中有过这方面的记载。通过《徐偃王庙碑》与《徐偃王志》比较,说徐亡后其部分遗族从淮泗南迁姑蔑一带,世为当地著姓,并立偃王庙以崇德报功。篇中也提到偃王败亡武原山,民号为徐山,并立石室以祀偃王。灵山古称徐山,这说明徐族是偃王败亡后才迁至徐山的。

徐偃王遗族播迁地域相当广远,皖南、赣北、浙江、福建以及粤东都有其足迹。1981年,浙江省绍兴市坡塘狮子山之东,出土了大宗徐国青铜器。在其中的一件铜鼎有“丩津涂俗,以知卹媷”八字铭文。“丩津”之含义为“承引、引渡”。“涂”即是“徐夷祖居之神山——涂山,“涂俗”即是涂山氏及其后裔徐夷之俗。“以知卹媷”意为“以知忧耻。”“忧耻”二字指的是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国之事,这部分逃投到绍兴、姑蔑一带的残余徐民,在越国保护下,誓死不亡灭国之忧耻,仍然保留着徐夷的传统祖俗,头可断,发不可断。因此,这批青铜器的出土面世,应该是吴国灭徐国之后,逃到越国境后徐人的遗物。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而姑蔑为何作为徐族南迁的最重要的据点之一?目前先秦文化研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姑蔑族的根基也在山东。徐国被吴灭亡后,姑蔑族与亡国徐族先后投奔到吴国之敌越国境内,并与越国之民和睦相处,三十年后,参与了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战争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徐族迁居龙游后,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徐姓实际上是浙西第一旧族,也是龙游的巨姓望族。民间传说,旧时灯会时,要抬着城隍神去朝拜徐偃王,因为徐偃王乃城隍神的娘舅。这是否也透露出徐族迁居之初,与当地土著通婚结亲的信息呢?

还有一个疑问,龙游以齐、虞、鲁、乙四姓为最古,虞姓来自舜帝;乙姓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鲁姓是周公后裔,源自鲁国公室姬姓,是周朝王族支系之一;齐姓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何独没有徐姓,却在龙游枝叶开花最为兴旺?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另一件与徐偃王文化相关的重要器物应该是一只东汉晚期的青瓷簋。2014年7月,考古人员在龙游城东建材市场一汉墓中,发掘出一只青瓷簋,器身刻斜方格纹,内口沿和喇叭形圈足刻划水波纹,外口沿一圈还有六个汉隶“水”字装饰。在青瓷簋的内底上工整地刻有隶书“宗徐”二字。簋在远古是礼器,非普通百姓可以使用,可以判断青瓷簋是用来供奉徐氏祖宗的专用祭器。

该墓所处南二里许,有一扶风殿遗址,纪念扶风太守徐弘的地方。刘宋时期徐琪在《应诏上谱状表》记载:“臣祖元洎,于成帝时渡江而南,至东阳太末,因以居焉……洎生寿,汉封平阳侯。寿生悌,始兴侯。悌生弘,扶风太守。弘生昇,镇北大将军,成阳侯。”而往东不远处,还有个地名叫马报桥,相传是徐弘战死沙场,其马奔回乡里报丧而名。青瓷簋的发现,不失是对古文献记载最好的印证。

据各地徐氏宗谱记载,元洎被称为灵山徐氏“过江始祖”, 于汉元帝建昭四年任江夏太守,至成帝河平二年升迁为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于成帝阳朔二年,避王莽之乱,自江北迁徙太末县城南泊鲤村,即今灵山。自元洎始,迄今已六十四代,其后世系累叶相接,遍布华夏。其中南齐徐伯珍、唐代徐安贞皆为元洎后裔,分别为元洎十五代、二十一代孙;衢州有抗金名将徐徽言,受封忠壮公,为其三十七代孙。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在灵山徐偃王庙内,还供奉着一位毛令公,毛令公成为民间的地方神也与韩愈有关。张巡是唐玄宗唐明王手下的战将,时任睢阳总兵。安史之乱时,守睢阳城池三个月,百姓家里没有粮食了,他打开粮仓救济。军队没有粮食了,就与老百姓一起吃树皮,捉老鼠打麻雀。张巡甚至杀掉自己的爱妾,熬肉汤,让军士们喝。张巡宁死不屈,以自刎来报效朝廷。身边两位大将雷万春、南霁云也随主帅自刎而死,决不投降。

韩愈是张巡的老乡。唐元和元二年,韩愈为其著《张中丞后传》。七年之后,唐元和九年,刺史徐放重修灵山徐偃王庙。第二年,韩愈撰文《徐偃王庙碑记》。徐偃王爱民如子,是仁义之君,张巡气志高迈,是忠义之士。自古英雄惺惺相惜,徐放便将张中丞张巡毛令公供在自己的祖庙里,与祖宗徐偃王共享民间香火祭祀,以示敬仰。

不只是灵山徐偃王庙,毛令公在龙游乡村都有崇祀,各村社均置有祀产,以供迎神演剧之需。周边的兰溪、开化也有祀毛令公风俗。开化的大溪边乡方田村每年都要举行三月三庙会。这一天,村民舞龙灯,舞狮子。抬着毛令公神像,吹锁奏乐,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沿村巡游。祠堂里要唱三天三夜的大戏,邻近的村民纷纷都来赶庙会,进行物资交流。

徐偃王庙原处在老街,现迁建到不远处的凤凰山上。一同消失的还有“徐山”这个地名,因为此地每次祷雨很是灵验,所以改名为灵山。当然,倒掉的还有灵山塔。民国《龙游县志》另载:“又西北复有一塔山,矗立灵溪中,四水交流,竹林掩映,舟行望塔、寺人物宛如图画。”我们不妨从清人余铿的诗中感受一下那种意境:“徐山翠接香炉峰,一水潆回流向东。前日扁舟塔山过,馨声风片雨丝中。”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灵山塔位于下徐村灵山江西岸的一个小山丘上,灵山江到此处转了个弯。2016年夏,县博物馆开展了灵山塔基调查工作,确定了灵山塔塔基在塔山寺内,位置大约在寺庙后进天井处。并在塔山寺寺门左侧发现诸多宋代砖块,疑似灵山塔塔砖,这很可能又是县境内的一座宋塔,民间传的明天启年间建或是指重修。在康熙《龙游县志》中记有塔山庵,祀祭“陈仙姑”,当地人称之为“塔山娘娘”。

若灵山塔也有块半截碑,那塔的历史就不会这般模糊。但历史的走向从来就有规律可循,唐太宗曾对群臣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人们依然会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北伐后省政府通令各县尽毁神像,文革中又破了四旧,而今又在反思为何世风日下,缺少信仰。

还是这首诗偈说的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的确,每个人都应拥有正直的思维、慈悲的胸怀和善良的言行。若把心治好了,看到的自然是青山绿水。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怀古龙游」历史,从半截碑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