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县沿革(简化版)

 方志荣县 2017-05-10
荣县建置沿革

  荣县历史悠久,相传荣地在上古时代属青阳封国之域,设县1600余年。晋义熙十年(414),因荣地有铁山产铁,置为冶官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在今县城设大牢县治(县城最先设县治时间,距今1424年)。唐贞观元年(627年),设为旭川县治。宋改县名为“荣德”,明代起称“荣县”至今。从唐永徽二年(651)起,至明洪武九年(1376),先后为荣州、和义郡、绍熙府、绍熙军民宣抚司的治所,一度成为“川南一大都会”。唐宋以来设州、郡、府700余年,先后封有8位荣王,宋光宗曾任荣州刺史。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荣县于9月25日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成为全国第一个摆脱清王朝统治的县,首义实先天下。

  1、先秦时期

  今荣县地域在上古时代属青阳封国之域。据《史记·黄帝本纪》载:黄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其一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大戴礼·帝系》:青阳降居泜水。查江水就是现在的岷江嘉定水,泜水就是现在的沱江资中水。古时用山川来表示方位,史称江水,其地实际是括有江水之东,与泜水相合;礼称泜水,其地实际是括有泜水之西,与江水相合;而荣县境地又恰在江水、泜水东西之中。《蜀典》引荣县青阳门记:荣门有青阳洞以少昊国在其北。据《国语》韦昭的注解少昊即青阳。明朝荣梨山碑载:荣梨山古为玄嚣岩。玄嚣就是青阳。《蜀中名胜记》载:“荣州有青阳洞”,在今县城金碧崖。唐朝司马贞注《史记》,也说青阳的封国在蜀。古时蜀郡和犍为郡境内,凡是江水及泜水经过的地方,除荣县外,没有取过青阳名称的,经考证,荣县境地属古时青阳封国。

  夏禹时期,荣地属九州中的梁州之域。西周时期,荣地为荣公封国。因荣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列十臣,有盛德留周,赐土于此。厉王时,荣公后裔夷公,列为卿士。城南十里有夷公墓。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使司马错灭蜀后,改蜀国为蜀郡(前285),荣地属秦蜀郡南安县(治所在今乐山市)。

  2、秦汉时期至隋代

  秦代以来,荣地属秦蜀郡南安县,县境为南安腹地。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开西南夷,分巴、蜀二郡置犍为郡(郡治设今宜宾市)。南安县属犍为郡。

  蜀汉元年(221),分犍为郡立江阳郡,公井(今贡井)属江阳郡。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分南安县东部置冶官县,县境属冶官县。齐东昏候永元二年(500)冶官县废。

  齐永元三年(501),侨置南安郡,隋初废南安郡。

  最早将今县城设为县治之地,是在隋文帝时期。距今已1424年,当时叫大牢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在今县城设大牢镇。开皇十三年(593),升大牢镇为大牢县(因界有大牢溪而名),治所设今县城。

  3、唐宋时期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分资州设荣州(因界内荣德山而名)。改公井镇为县,荣州治所设在公井,辖公井、大牢、威远三县。

  唐太宗时,荣州属于剑南道,治所仍在公井。贞观元年(627),分大牢,设旭川县(因县内有盐井称旭川而名),辖4乡。大牢县治所由大牢镇西迁至今乐山五通桥区金山寺。次年,泸州的隆越县划入,荣州辖大牢、公井、旭川、威远、婆日、至如、隆越7个县。贞观六年(632),荣州治所从公井迁到大牢,割嘉州的咨官划入荣州。永徽二年(651),荣州治所从大牢迁到旭川,今县城始为州、县治所共署地。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荣州为和义郡,改大牢县为应灵县,和义郡辖旭川、应灵、公井、咨官、威远、和义6个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和义郡复为荣州。唐末期,咨官更名为资官。

  五代、前后蜀到宋初,州、县沿袭唐制。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和义县并入威远县。荣州辖旭川、公井、威远、资官、应灵5县。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荣州隶属东川路。英宗治平四年(1067),因旭字与神宗名同,避讳,以境内有荣德山,改旭川县为荣德县,“辖五乡,来苏、赖远、公井、水栅四镇”。神宗熙宁四年(1071),公井县并入荣德县,荣州辖荣德、威远、资官、应灵4县。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荣州为绍熙府,治所设荣德县,辖荣德、资官、应灵、威远4县。端平三年(1236)择地侨治,宝祐六年(1258)后,废绍熙府。

  4、元明清时期

  元朝初年,州县俱废。到至元二年(1336),请设官府,以便安抚绍熙府故地。至元四年,立绍熙军民宣抚司。辖资、普、昌、隆4下州及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5下县与巡检司13处。至元六年,撤绍熙军民宣抚司。至正初,置绍熙路总管府,辖营(荣)怀、威远、资官、应灵四县。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攻重庆破成都,占据全蜀,荣城陷。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仍置荣州。夏开熙五年(1371),夏国被朱元璋明军所灭,废荣州和资官、应灵2县。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复置荣州。洪武九年(1376),降荣州为荣县,属嘉定州。荣县“旧编户七里,分设七乡:县城附近荣川乡、兴贤乡,城东三十里乐阳乡,城南五十里来苏乡、六十里仁义乡,西南二十里荣德乡,城西四十里清流乡”。次年五月,威远并入荣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威远县。

  清康熙六年(1667),废威远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1674),复设威远,不久被吴三桂占领。康熙十八年(1679),恢复威远。康熙二十年(1681),威远并入荣县。雍正六年(1728),复设威远,荣县存上、中、下三里,置四乡。上里清流乡,中里仁义乡,下里来苏乡、荣川乡。乾隆时期,以乡设堡,共置24堡。后人口增多,按户编甲设保。到清末,县分10个区,72保。

  宣统三年(1911),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荣县于9月25日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成为全国第一个摆脱清王朝统治的县。

  --荣县地方志办--2017.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