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的清明节

 若飞若扬1963 2017-05-10

儿时的清明节

  

■文字来源:雪莹
 


清明团子到底是甜馅还是咸馅的?
来杭州的这些年,吃的是甜馅的,看到白色的清明团,我还一度地摇头否认,这不是清明团子。
但说起小时候吃的味道,在印象中早已经模糊。
看到雪莹写的咸清明团,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是她,唤起了我儿时的清明。



◆儿时的清明节


文/雪莹
 
儿时的清明节,印象最深的是有清明粿(又作清明果)吃。清明将近,母亲就会跟隔壁的爱军娘商量去哪里采艾草,张罗着做清明粿。在乡下,清明粿既是节日供品,又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小吃。

老家兰溪的清明粿有白皮、青皮、红皮和糖皮之多,口味有咸、甜之分。红皮一般是用染喜蛋的食用洋红与粳米粉、米粉加水和匀。糖皮混和的则是红糖,所以呈棕色。青皮是基本款,与粉相和的是艾草或鼠麴草。鼠麴草(俗称清明草),和的皮儿为淡绿色,艾草和的皮儿则为墨绿色,有浓浓的艾香。周作人先生在《知堂谈吃》里提及了黄花麦果(即鼠麴草)和黄花麦果糕,看来绍兴地区是选用鼠麴草的。我的家乡兰溪普遍采用的则是艾草,两种野菜都是制作清明吃食的原料,这算是地区差异。

清明粿的馅儿有肉末小葱、雪菜笋末、豆沙或芝麻红糖等。我喜欢吃咸清明粿,不过母亲做的清明粿通常是肉末小葱馅的,偶尔吃过姑姑家的糖皮清明粿,外皮甜甜的,馅是萝卜丁与肉末,至今回味。清明粿,一家一个味。

不同于清明团子,清明粿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包了馅的面团放进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按平成型,取出。模具的刻花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清明粿的正面花纹也各有不同。

母亲制作清明粿的时候,我喜欢围着她,她会给我一小块红色面团,让我在所有包了馅的白色面团上按上一个小红点。不知道是做记号还是为了美观,最后出模的清明粿正中间都会有不同颜色的记号,有点像早年流行给拍照的小娃娃额头中央,用口红点个圆点的味道。

除了做清明粿,母亲还要准备祭祖的其他食品。我记得要用面团捏很多东西:红鸡、绿鸭、白羊、白猪头、红鲫鱼、小轿子、赤脚粿等。母亲说捏动物有六畜兴旺的意思,但是小轿子有什么说法,至今不明。赤脚粿的说法则很有意思,乡下流传,只有吃了赤脚粿才能赤脚。母亲说这是外婆告诉她的,估计清明过后,天气转暖,赤脚下田,农忙要开始了的缘故。不知道现在家乡的孩子们是否还遵守着这条风俗。


自从离开了家乡,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到过赤脚粿了。“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鼠麴草)作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在周作人先生《故乡的野菜》一文中,我找到了类似赤脚粿的茧粿。老家的赤脚粿,就是用青皮包馅,细条如拇指,以五六个作一攒的,只不过比周先生说的茧粿稍微大一点。

江浙一带的清明节,因地区不同而有各式的清明吃食。据说义乌的清明粿是三角形的,绍兴的清明吃食则是半月型的艾饺,兰溪是用模具印出的圆饼状,杭州则是圆团。不管清明的吃食有多么不同,这都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忆儿时的清明节,会想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但愿,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都不要失去原有的那份浓郁和隆重,好让未来的孩子长大后有慢悠悠的时光可以填满忆儿时。 


雪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