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被贬海南,文明就来到海南 | 冰读

 anyyss 2017-05-11



  苏东坡的海南给我们的人文启迪:出处进退不过是一时之事,只有文化的薪尽火传才属于不朽。

  

  

  宋哲宗元符四年(1101),遇赦北归的苏东坡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金山龙游寺写下一首诗,其末联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诗是苏东坡对自己一生仕途坎坷的总结,三个地名,三处贬谪之地。两个月后,这位大文豪就在常州与世长辞了。

  然而,正是长期不断遭贬的经历,成就了苏东坡的文学事业,也给这几处地方带来了文化荣耀。海南岛儋州是苏东坡最后的贬谪处,在当时属于未开化的荒远之地,主要居民是黎族,生活较为艰难落后。

  这对于当时已62岁的苏东坡,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仍能淡然处之。渡海之前,他听说苏辙被贬雷州,于是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范曾画作《苏东坡造像》

  

  海南人实在是很幸运,迎来了这位旷古的大文豪。在苏东坡身上,可以说集中了中国士大夫的重要品质,既有儒家的毅力,又有道家的达观。

  他在惠州曾写下《记游松风亭》一文,叙述自己欲爬到山顶的松风亭,但足力疲乏,这时他突然想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于是,他顿时感到内心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当下即是”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一种精神境界,尽管身处逆境,仍能超然人生。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乐天知命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缺乏责任伦理,而是有着儒家的民贵思想做基础。

  对于苏东坡,“当下即是”实际上也意味着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有积极的入世之心,造福当地人民。正是因为这一点,苏东坡才会获得道德文章的不朽名声。

  


  ▲崔寒柏著作'东坡记游松风亭诗'行书横幅

  

  古代杰出士大夫崇尚的是儒家的仁政,苏东坡年轻时考进士,所写的策论就提出:“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在他看来,仁政的体现就是爱民忧民,立法贵严,责人贵宽。这也是他自己终生奉行的原则。

  今天看来,儒家的仁政观念仍然是非常可贵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古代人并无今天的“进步”观念,儒家的理想社会是过去的三代之治,而不是未来的某个时间,因为未来无法验证,而过去则可以用历史证明。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理念可以说是尊重社会的自发秩序,反对随意扰民。只有从传统价值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苏东坡,对他的政治主张与人格有更深刻地理解。

  宋代实行君臣共治,执政的士大夫由于政见不同而党争激烈,常常导致个人的宦海浮沉,苏东坡虽属旧党,但从不将政治分歧与个人恩怨混为一谈,他对章惇的态度即是如此。章惇为新党重要人物,与苏东坡曾为挚友,乌台诗案中,他还曾替苏东坡辩护。

  


  ▲苏轼和章惇

  

  但后来旧党执政,章惇被贬外州,这使他难以释怀,一俟重掌相权,便无情打击旧党,将苏东坡贬谪惠州,继而再贬儋州。然而,当苏东坡从儋州遇赦北还时,听说章惇被贬远州,他却一点也不计前嫌,还托章惇之子转送药方,希望章惇保重身体,以待来日。

  儒家的“仁”是一种宽广博大的情怀,培育了苏东坡的人格,使他待人处事宽容大度。对于年老被贬儋州,他尽管心情抑郁,却仍然想着要像商末远走他乡的箕子那样,造福当地人民,传播先进文化。在海南的三年期间,朝廷令其不得食官粮、住官舍、签公事,苏东坡的日子非常困苦。

  但是,当他看到黎民大多不事农业,主食只有薯芋,而且喜欢赌博,他想到的是“咨尔汉黎,均是一民”,于是便着手设馆办学,劝当地人耕耘戒赌,并指导黎民挖井取水,采摘草药治病。

  荀子《儒效》云:“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古代杰出的士大夫都有这种教化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即使贬谪远荒,也想着要尽力为当地人造福,但像苏东坡那样将贬居之地视作故乡的士大夫仍属罕见。

  


  ▲海口市五公祠景区内“苏公祠”壁画

  

  当他后来离开海南时,曾无限留念地写下《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将贬谪儋州视作远游归家,这让海南人民至今仍感到万分荣耀。可以说,“海南万里真吾乡”不仅是苏东坡超然人生的表现,而且更是一种士大夫的使命感。

  百姓与朝廷的标准从来都是不一样的,爱护民众的人,民众也会爱戴他。苏东坡初到海南时,曾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但朝廷上的政敌却逼迫他搬出官舍,此时,黎族友人给了他很大帮助,为他在桄榔林下修建了一所房屋,并给他送来粮食、果蔬和猎物。

  当他酒醉夜归时,黎童总会给他指路,乡邻不时也会来看他是否平安归来,他有诗曰:“怪我夜不归,茜袂窥紫荆。云间与地上,待我两友生。”底层百姓的质朴感情与朝廷官员的势利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年迈的他感念不已。

  苏东坡的劝学终于有了收获,琼州人姜唐佐曾拜苏东坡为师,当他赴广州应试时,东坡曾在其扇上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承诺他中举后再续后两句。

  


  ▲海南儋州苏轼像

  

  唐佐果然不负所望,成为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举人。后来姜唐佐赴京应会试,曾在汝南拜访苏辙,此时苏东坡已去世,苏辙读了兄长的诗,感慨万分,于是续完此诗,末二句云:“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海南拥抱了苏东坡,他也回报了海南。

  据当地史志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正是有了苏东坡这样的优秀文人,中国文化的血脉才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苏东坡为当地人发现的双井仍在五公祠涌出泉水,那里还供奉着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五位名臣,他们都曾被贬谪海南,同时也在海南留下了文化的足迹。

  这就是苏东坡的海南给我们的人文启迪:出处进退不过是一时之事,只有文化的薪尽火传才属于不朽。

  

  

  


  景凯旋

  

  南京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