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大师,致敬文化分子

 孟溪ProbeT连山 2017-05-11
文 峰

  

  近日,在朋友圈,一篇题为《谁才是中国巨星》的文章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就引来了10万+的点击。该文章与“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5月7日在北京逝世”的消息相关。文章指出“相比于对明星的八卦报道和追捧,吴老辞世的信息相对冷淡。中国真正的巨星不应该是那些涂脂抹粉和哗众取宠的娱乐明星,而应该是以吴文俊为代表的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们。”其观点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这场热议的议论点大致来自三个层面:怎么看待大师离世、怎么传承大师精神以及文化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先谈“怎么看待大师离世”。显然,吴老在数学领域的造诣享誉世界,他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重大奖项,他已经是数学史的一部分,无疑是伟大的。可客观而言,吴老个人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他的事业也有了接班人。98岁离开是寿终正寝,我们遗憾惋惜,但并不一定要大幅报道,让大师安静地离开未尝不是尊重。因为,吴老生前不喜欢凑热闹,逝后肯定也一样。

  关于“怎么传承大师精神”和“文化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区别”,这与大师稀缺感愈发厚重有关。在今天的中国,做研究的人并不少。比如,我们常说的博士研究生就是其中的主要群体。在博士数量“大跃进”的现实语境中,人们已经产生了一种“博士”无处不在的错觉。然而,博士虽多,他们中很多人和大师却存在云泥之别。

  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是文化分子而不只是知识分子。文化分子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有无需提醒的自觉,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向往,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大师有德有才,将精神追求看得比物质追求更重。“板凳甘坐十年冷”是他们的共性。任何时代总不缺赶热潮的人,缺的是甘坐一辈子冷板凳的人。当大师一个个离开,在寄托“先生一路走好”的烛光里,人们对大师的稀缺感也愈发厚重,也正说明学术圈子确实存在需要洗涤的浮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