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南意大利哲学

 Winfred吴 2017-05-11

第二节南意大利哲学

与希腊东部伊奥尼亚地区较为明快的有形体本原说和无定形观念相反,在西部的南意大利一带,则出现了较为思辨的无形体本原和强调规定性的哲学思潮,这股思潮的主要代表就是以克罗顿城为活动中心的毕达戈拉斯学派和以爱利亚城而得名的爱利亚学派。尤其是其中的爱利亚学派,堪称早期希腊哲学的转折点, 对于后来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

 

毕达戈拉斯学派是一个以毕达戈拉斯为创始人,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团体。该学派在古代希腊具有活动范围大、涉及领域广、影响时间长等特征。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主要介绍巴门尼德之前的毕达戈拉斯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 不涉及这一学派后来的发展和演变。

毕达戈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出生于靠近伊奥尼亚的萨摩斯岛,因而熟悉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后来游 历过埃及、巴比伦,学到了那里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也深受东方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他中年时来到克罗顿,招徒结社,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 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戈拉斯学派。

据说毕达戈拉斯学派有两条最能典型概括他们思想特色的格 言:"什么最智慧?——数目   什么最美好?——和谐"。在哲学上,毕达戈拉斯最重要的思想有三点,即数本原说、和谐观念 和灵魂理论。

 

(一)数是万物的本原

 

作为哲学家的毕达戈拉斯像米利都学派一样追求关于自然的知识,不过他不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而是从获得知识的角度出发,强调本原的规定性或限定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毕达戈拉斯学派通过对数学的研究,认为数的本原即是万物的开始。"因为在所有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在他们看来,同火、土、水相比,数和那些存在着的东西以及生成着的东西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同时,从某一方面看,数的属性是公正,从另一方面看,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智,或者机遇,其他事物也都能用数来表示;而且,他们还看到,音阶(和谐的特点和比率也在数之中;并且,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本性乃是对数的模仿。在整个自然界,数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便认为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界不过是和谐与数而已。〃可以理解,由于毕达戈拉斯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而且取得过很大的成就,所以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 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在毕达戈拉斯学派 那里,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毕达戈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数 有两种形式,即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形的,偶数是无定 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 "—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切物体。显然,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数"体现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 的另一种哲学倾向与"水"、"气"、"火〃等相比,"数〃具有

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自然万物的统一性。 但是,"数"毕竟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被用来解释诸如意见、正义、婚姻、友爱、理性、音乐、天体等一切现象的时候,既是质料又是形式的"数"其性质就有些模糊不清了。"数"虽然是抽 象的、普遍的存在,但是还没有彻底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所以 黑格尔说:"这个数不是感性的,但也还不是思想",可见他们的思想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

(二)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与数本原说一致,毕达戈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的观念,认为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在希腊语中"和谐"harnionid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 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用于音乐就是将不同的音调结合在一起成 为音阶,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则主要指定的数的比率关系。

宇宙 cosmos)的本来含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 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②在他们 看来i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 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在 强调和谐的同时,他们也研究了对立的问题。据亚里士多德 记载,毕达戈拉斯学派列出了十对对立范畴,即有限与无限、 奇数与偶数、单一与众多、右方与左方、阳性与阴性、静止与运 动、直线与曲线、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正方与长方。然而,从文献记载上看,他们似乎还没有像后来的赫拉克利特那 样,自觉地将对立与和谐联系在一起,认识到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

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思想,与伊奥尼亚 学派的宇宙生成论有很大的区别。在伊奥尼亚学派那里,本原的无定形性意味着宇宙诞生之初乃混沌一团,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脱 胎于神话的宇宙观提出了质疑:"或者如神学家们所说,万物由 黑夜生成,或者如自然哲学家所说,’所有的事情是混合在一起 的这同样不可能。如没有现实的原因,运动从哪里来呢?"其实不只是运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可能性。与"无定 形"和"混沌"观念相比,"秩序"与"规定性"的思想显然更 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三)灵魂学说

 

灵魂理论是毕达戈拉斯哲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他们的灵魂 观具有宗教和哲学的双重意义。毕达戈拉斯学派不仅把灵魂不 朽、灵魂轮回等宗教观念引入哲学,而且在学派内部严格制定和 遵循若干宗教禁忌。同时,他们也从哲学上对灵魂是什么和如何 净化灵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对灵魂是什么的问题说法不

有的认为是尘埃,有的认为是和谐。在他们看来,音乐和哲 学是净化灵魂的手段,通过音乐熏陶和哲学思考,可以使灵魂处 于和谐状态。

"灵魂"(psukhd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荷马 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在泰勒斯那里表现为普遍 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而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同一个灵魂 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 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毕达戈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少牵强附会甚至神秘荒 诞的内容,但是其主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模式,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 释一切;他们第次引入了和谐概念和宇宙概念,把关注的重点 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上;他们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灵魂问 题,思考精神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统一。所有这些,都和他们在数学、天文学、音韵学等领域的贡献一样,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起了推动作用。

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 影响,他们的数本原论虽然还没有摆脱开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 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且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体现了与 之不同的另一种哲学倾向,可以看做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 之间的中间环节。

 

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 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 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

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克塞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

虽然西方哲学深厚的本体论传统发端于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不过本体论这 个概念直到17世纪时才出现。17世纪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钮R. Godenens, 1547—1628 )利用希腊语创造了。ntobgia这个概念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其直接 的词义就是"关于存在toon)的理论或科学logos)”即"存在论"。然而,由于 toon在希腊语中不仅指普遍的"存在"而且指"诸存在物"加之这门学科经历 了长期的历史演变,所以中文或译做"本体论",或译做"万有论",实际上都 不是(亦不可能有怡当的翻译。在此,我们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译之为"本体 论”

 

(一)克塞诺芬尼的神思想

 

克塞芬尼Ksenophanes)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科洛封,据说25岁后便开始在希腊各地 流浪,后来定居在爱利亚,也有材料表明他在90多岁时还过着 流浪的生活,写过一些叙事诗、讽刺诗和哀歌,可能是一位游吟 诗人。

从现存的资料看,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 于神、关于万物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对爱利亚学派有直接影 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于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 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神 的新见解。首先,神是惟一的。"惟一的神,在所有的神柢和人 中最伟大,无论是形体还是思想都和有死亡之物不同"。其次, 神是不动的。"他永在同一处,所以永无运动,在不同时间到不 同地方对他是不合适的,他毫不费力地用理智的思想主宰一切。" 最后,"他全视、全思、全听"

神是惟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这是克塞诺芬尼思想的 核心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 而创立了著名的存在论。

 

(二)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兀則5041j 501年) 是爱利亚人。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中。

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以浪漫的神话色彩和优美 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企求女神指点迷津的生动画面。接着, 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 —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 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 "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曰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 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 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形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 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 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 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 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概括而言,他的观点大致 如下:

第一,存在是惟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惟一性或 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按照他的观点,"存在不可 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 联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 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 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 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 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 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惟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 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 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果它在 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 "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 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 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 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 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 里小—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 等〃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 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 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另一方面,存在也 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 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 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由此,巴门尼德提 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

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 惟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 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 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希腊哲学 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说,巴门尼德的这个惟一的、永恒的、不动 的、完满的、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 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 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因而能够最终脱颖 而出,成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存在"概念在语言学上与印欧语系所特有的系词结构有着极其 密切的关系。巴门尼德所用的"存在"toeon)概念,是希腊语 中系动词"是"eimi)的中性动名词(后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德等人主要使用的是中性现在分词toon),有普遍抽象的存在和 诸存在物两方面的含义,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通常可以译 为"是"、"有"或"在”,我们采取约定俗成的原则,姑且译之 为"存在"。在希腊人那里,我们对事物的述说(判断与事物本身尚未区别开来,只要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真的,它就是事物本身的现实状态。当自然哲学家们企图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寻求 永恒不变的本原时,巴门尼德却发现,没有哪种自然事物是永恒 不变的,真正不变的只能是"存在"。在一个判断中("SP),主词与宾词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变的惟有这个"是"。换 言之,一切事物都"是"、都"存在"不过其中的事物总有一天 将"不是”、"不存在”,然而"是"或"存在"却不会因为事物 的生灭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是"或"存 在"就是使事物"是"或"存在"的根据。因而与探寻时间上在 先的本原的宇宙论不同,巴门尼德所追问的主要是逻辑上在先的 存在,它虽然还不就是但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巴门尼 德的存在论为后来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 传统奠定了基础,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所说的存在仍然具有 相当浓厚的感性直观的色彩(如"滚圆球体"的比喻尚未达 到最普遍最抽象的程度。

巴门尼德虽然通过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方 式,将自然万物与存在分离开,而且并没有深入考虑两者的沟通 和统一问题,从而给以后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出了一道难题,但 是他似乎还没有达到彻底摒弃自然哲学的程度。因而在结束了 "真理之路"的探索之后,巴门尼德按照"女神"关于对常人的 意见也要加以领会的指示,就转向了他所谓的"意见之路",发 表了对万物本原的意见。他认为火和土、明和暗、热和冷是事物 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论 解释。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虽然这一转折的深远意 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伟大贡 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 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 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 础;再次,他不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 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 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 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尽管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然而在当时却没有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他

的理论虽然新颖、深刻,但是却由于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明显 抵牾,从而使他的思想很难为整体水平尚处于直观表象阶段的同 时代哲学家们所理解和容忍,因此难免遭到非议。当时人们攻击 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存在"的两个要害之处,即单一和不动。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生芝诺便站出来为存在论进行了有力的辩 护。

 

(三)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Zenon,盛年约在公元前464一461年)出生于爱 利亚城,据说是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因反对僭主而被 杀。

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见 解,而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他自己明确指 出,他的目的是"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观点,反对另一些非难他 的人"。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而从内容 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存在单反对存在众多, 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据后人记载,芝诺反对存在众多的论证有两个:

第1,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就必 然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 厚度。如果有广度和厚度,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 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无限相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 厚度,即使把这样的部分永远相加,也依然等于零。因此,"如 果存在着众多,那么它必然既是大又是小,小会小到没有体积, 大会大到无限"?

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相等,但假如事物就是这么多,它们在 数目上就是可数因而是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的事物 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因为在存在的东西之间 永远有另一个中介,中介之间又还会有其他中介,所以存在着的

东西便会无限多"。

既然承认众多就会导致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数目上既 有限多又无限多的矛盾,那么,存在就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 一。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据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叙述,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 论证有四个:

第一,"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 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 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 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追龟"。阿基里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 龟则爬得最慢。但是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 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 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 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

第三,"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 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 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 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 的。

第四,运动场"。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排 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 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芝诺认为这 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 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就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 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到的第二个结论。

芝诺的上述论证,除"运动场"显然具有明显的诡辩性质之 外,其余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 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 学等领域的思考,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他的论证方 法亦对论辩术和逻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 此,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 法的创始人。

 

(四)麦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

 

麦里梭Melisso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是萨摩斯岛人, 曾被选为海军统帅。从文献上看,麦里梭的思想明显属于爱利亚 学派,然而关于他是否巴门尼德的学生,抑或是不是爱利亚学派 的成员,由于缺少充分的根据,许多学者采取存疑的态度。麦里 梭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正面论证,并 且修改了巴门尼德的两个论点。

首先,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 的永恒无限性出发来论证存在的其他性质。从这种永恒无限性, 他证明了存在的单一性。"任何事物如果不是整个存在,那么它 就不可能永远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当是单一的;如 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会受到另一个的限制"

其次,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惟一的东西,它必定没有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 就不再是单一的了。"

麦里梭的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 证明存在的不动性。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就是不存在。既然没 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切都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 动的空间。这种观点,从反面启发了原子论者。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 位,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发展 过程中标志着哲学的转折,后来经过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再到亚里 士多德,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当然,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思想在早期希腊哲学中还无法为自然哲学家 们所接受,它的影响在当时主要是负面的,即对宇宙论的基本观 念发出了挑战,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存在与非存在、单一与众 多、静止与运动、理性与感觉之间的对立,这就迫使同时代或稍 后的自然哲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而把哲学思维引向了深 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