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应秋的治学门径和方法(3)

 威灵仙9998 2017-05-12

 

任应秋的治学门径和方法3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辩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只有精了,才可能博。就中医学而言,只有把《内经》这一类的古典著作搞精通了,博览各家的著作才不费劲,才具有分析鉴别的能力。例如。对《内经》学习有根底,读仲景的《伤寒论》,便知道他用三阳三阴辨证,是源于《素问》。热论的三阳三阴,亦有表里之别,并无寒热虚实之分,而仲景的三阳三阴,则表里寒热虚实无所不包。不透过这一关,是学习不好《伤寒论))的。刘河间的学术思想也来源于《素问·热论》,但河间所研究的仅是热病,而非伤寒。所以他的通圣散、双解散、都是针对热病而设,不用阳三阴辨证,正是热论已,不透过这一关,东垣的气虚发热说,是从《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一理论的发挥。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以及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理论阐发而来的。
   
学好了《内经》,才说得上打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打好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学习各医学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一条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门。
   
有了门径之后,便得讲究方法。据我五十多年的经验,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
   (
)读书有两种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多在精的方面下工夫。其次是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学中医学所担负的任务是:继承发扬,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呢?苏东坡有种读书方法是很可取的。他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职,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迁钝,而它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这样专心致志、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读书方法,不是真正善读书面又读活书的人,是说不出此中三昧的。看来苏东坡之所以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除了他的天资以外,起决定作用的,正得力于他这种迟钝非速化的精读方法。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的方法进行,宁肯迟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灵枢》、〈素问〉共十四万余言,貌似浩瀚,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无非就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摄生十二个方面。每读一次,就带着这十二个方面的某一个问题,边阅读、边探索,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下去,每阅读一遍,便把某一问题深入一次、解决一次、巩固一次。无论读任何一部经典著作,每次都带着问题读,直到掌握了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他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谓精与博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合理解决。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陆以拈《冷庐医话·医鉴》育云:近世医者能读《内经》鲜矣。更有妄引经语致成笑端者。如治不得寐,引半复秫米汤复杯则卧,云是艇胜之法,令病者服药后复盏几上,谓可安卧。治脚疔,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以为确证。不知足者能也,非专指足而言。又有治瘅疟证,以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为《己任篇》之:言。盖未读《内经》、《金匮》,第见《己任篇》有是语耳。疏陋若此,乃皆出于悬壶而知名者也。不曾认真读书,而造成这样疏陋的人,
   
现在不是没有,可能为数还不少。稍不认真读书,这种疏陋便会出现在我们身上。我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
   (
)写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边读边写,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革命前辈徐特立老人曾对自己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可以作为我们每个有志于治学的人的训诫。怎样写读书笔记?它的形式很多。通常情况是摘录原文,写提纲,写心得体会和写疑难问题等。我经常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抓住书里所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兹录三十年前我写的读《格致余论》笔记一则如下:
   
《格致条论》一卷,元-朱震亨撰。共列论文
   
四十一篇,其立论大旨有三;人身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便导致阴易虚、阳易亢的痛变,故善用滋阴降火之法。无论暑、燥、火、寒、湿诸固致槁于人体,或于气分,或于血分,必有所郁塞阻滞,主张临证要善于用和血琉气、导痰行滞诸法。诊治疾病,必须现形望色,察脉问症。尤其对于脉息,务要详细审察,才能辨认出病证的真情,才能准确地用药。议论之后,往往附有验案,故本书干临证有 一定指导意义。但由于作者曾向许谦学过性理学,于《相火论》中颇有主观唯一心论

 

欢迎你进入威灵仙的360个人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