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劳身,多虑劳神”,劳神带来的疲劳感远远比劳身要大得多,换一句话说,心理疲劳远远大于身体疲劳。婴幼儿时期,人的意识未开,处于混沌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老子所讲的“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就是要让我们学习婴儿的先天“至柔”状态。 可是,人到成年以后,理性成熟,七情六欲也逐日增多,外在的环境有着很多安全隐患,潜意识会形成人的自我保护系统,防止潜在危险对人体造成伤害。久而久之,就陷入一种习惯性的紧张中,也就是无意识紧张状态,它让我们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而无法自然放松,这便产生心理疲劳。紧张是恐惧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人说,“恐伤肾”,在这种状态下,人消耗的不单纯是体力,更有心神,这就是阳气,阳气耗损过多则导致阳虚。 长期处在无意识紧张中的人,双肩会不自觉地上耸,气机上浮,郁结在胸膈部分沉不下去,造成虚火上升,这便是阴虚,阴虚极易产生胸闷、心烦、易怒、头晕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高血压等病变。 如何缓解心理疲劳呢?请试一试下面的方法:
练习深呼吸法,即腹式呼吸法,呼吸时尽量用腹部进行呼吸,也就是用鼻子慢慢吸气,等吸满气后,停顿一会儿,再用嘴巴慢慢呼气,如此循环往复,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每天的中午12点以前进行;
“遍山寻贼”法,这是道家医学中的手法,即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关节至膝盖内侧下部约三分之一处),病人有强烈的酸痛感,有压痛就说明体内有气机淤阻,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的聚合点,这个穴有疏肝解郁、培补元气的功能,是调节心情的妙穴;
运动治疗法,每天练习“抱养生桩”(准备势使身体调至自然舒适后,两目前视,下颏微收,正头、曲膝、含胸、拔背、松腰、五指分开、指尖内抓、掌心含虚,然后左右两手臂自身体两侧徐徐抬至胸前桩位,手掌心向胸部内抱,高度在胸肩之间,沉肩坠肘,肩要放松,抬手时切戒抬肩,手指之间要撑开,略高于肩,肘应低于肩,全身各部以放松自然为度,保持肌体外形间架结构不动的静止状态),把气沉下来,用脚趾抓挠地面的方法刺激三阴交,站养生桩时,精神集中,多想些开心的事、高兴的事,千万不要集中在紧张烦恼的事情上,而要集中在轻松愉快的事上,要集中在某一动作上,逐渐过渡到思想朦胧空洞,大脑细胞兴奋性进入抑制状态,以代替紧张烦恼,同时休息后的中枢神经调节机能也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地调节支配平滑的植物神经;
心病还需心药治,缓解心理疲劳,最重要的还是放下包袱,古人常说,“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就算它是宿命论吧,听一回又何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