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我怎解红楼:甄士隐之一路坎坷

 pengxq书斋 2017-05-12

看我怎解红楼:甄士隐之一路坎坷




   甄士隐之一路坎坷

文本及点评: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这就是甄士隐,对一个阴谋家的野心暴露,竞可看作是美善之事。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甲戌侧批:四字新而含蓄最广,若必指明,则又落套矣。时尚之学,时人晋身之学也,雨村重之而士隐(宝玉)鄙之,因此结果迥然。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这才是贾雨村结交甄士隐的目的。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作者聊聊数语,一个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甄士隐即已跃然纸上。【甲戌眉批:写士隐如此豪爽,又无一些粘皮带骨之气相,愧杀近之读书假道学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甄士隐还真把一个狼崽子当做知己。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五鼓进京”又是一大关目,又是一篇文章。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读书人都是这等嘴脸?骂死读书人也。此乃贾雨村的自我暴露,按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说法是,雍正是明成祖朱棣之后少有的光棍皇帝。颠覆逻辑,蛮横无赖,不择手段,顺昌逆亡,暴虐无道。请注意,表面上看此时的贾雨村还只是一只土狼,第四回以后暴露的就是白眼狼、中山狼的本性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解惑释疑:

关于甄士隐,众所周知,《红楼梦》全书有幸梦游太虚幻境的人只有两个,那就是甄士隐和贾宝玉。如果笔者没有想错的话,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曾经涉及一个谜语:“你能做,我能做,大家都能做;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一起做。这是做什么?”大家知道谜底是“做梦”。细细的推究,两个人不是不可以一起做梦,只是不能做一样的梦,因此成语叫做“同床异梦”。可是《红楼梦》的作者偏偏安排甄士隐和贾宝玉做了一样的梦,这就是作者的第一个暗示,用一样的梦将甄士隐、贾宝玉复合到一起。读者可能会有疑问,甄士隐、贾宝玉虽然都到了太虚幻境,但梦中情景并不完全一致啊?有这样的疑问是对的,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和分析,你又会发现这一疑问是错误的。你想,太虚幻境本来就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神仙天府,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甄士隐梦游之与贾宝玉梦游之,不可能是两个人的作为,只不过是一个事物两个说法。只要他们都到过太虚幻境就足够了。如果一定要求“甄贾二人”的梦完全一致,那是对曹雪芹的侮辱。笔者认为,自第二回开始,贾宝玉就是第一回书中的甄士隐。往明白了说,甄士隐所演绎的大多是太子胤礽的正面形象,而贾宝玉所演绎的大多是太子胤礽的负面形象;甄士隐演绎的是中庸的胤礽,而贾宝玉演绎的则是乖戾的胤礽;甄士隐演绎的大多是太子暮年的境况,而贾宝玉所演绎的大多是少年太子的风光。用笔者的话说,这叫做“梦同人同”。

其次,《红楼梦》书中真正做到悬崖撒手的人也只有甄士隐、贾宝玉二人,他们的生命轨迹出奇的一致,都是由荣华富贵而与世无争,继而看破红尘,最终悬崖撒手。甄士隐出家发生在第一会书末,甄士隐做了《好了歌解》之后,“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贾宝玉悬崖撒手几乎与甄士隐如出一辙,不过是贯穿于第一百一十七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书,过程稍稍显长一些。第一百一十七回回首的文字是:“宝玉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象当头一棒,便说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那僧笑道:‘也该还我了。’”第一百二十回回首的文字是:“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读了这三段文字以后,你会感觉得到甄士隐、贾宝玉出家的过程,虽然都是出于他们的“本愿”,但是却都与“仙人”的指引有关。提请读者注意这样两个细节,收回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的人是“那僧”;撺掇甄士隐出家的是“那道”。要知道,甄士隐、贾宝玉“出家”,实际意义是“离家”,是被圈禁。“那僧”收回“通灵宝玉”,影射的就是废黜太子;“那道”撺掇士隐出家,影射的就是继续并更严厉的圈禁胤礽。这是曹雪芹的第二个暗示,用同样的命运结局标示甄士隐与贾宝玉实乃一人。笔者喻之为“命同人同”。

其三,书中写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作者的一句话实则是打读者的马虎眼,居住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并且是本地的望族,竟是“不甚富贵”,这不是糊弄鬼吗?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甄士隐不仅富而且贵。但是他怎么就落魄了呢?是葫芦庙的火吗?是,但不完全是!真正让甄士隐无立足之地并看破红尘的是他的岳丈封肃。从甄士隐变卖田庄踏入封肃的家门起,封肃就没有待见过这个“女婿”。对女婿“半哄半赚”、恶语相加,世上有这样的岳丈吗?进一步说,封肃对甄士隐的“半哄半赚”,吃亏受伤害的仅仅是甄士隐吗?请不要忽略封氏的存在啊,世上真有这样的父亲吗?关于封肃的道德问题留到下文解说,眼前我只想说曹雪芹暗示我们的是:甄士隐缺失父爱,因为书中没有甄士隐父亲的地位,能够给予甄士隐父爱的只有封肃一人,然而封肃却打死也不给他。封肃与女儿女婿的亲情关系是十分尴尬的,是见不得阳光的。那么后文中贾宝玉在贾政、王夫人那里所获得父爱母爱令读者满意吗?答案是否定的。王夫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推介自己的儿子所赋予他的是“孽根祸胎”的本质和“混世魔王”的帽子;贾政对宝玉更是粗暴的十分简单,满口“业障”“畜生”,而且动辄大板伺候。贾宝玉在全书中对贾政的畏惧,如同老鼠和猫、兔子和虎,这种父子关系正常吗?即是说,甄士隐和贾宝玉遭遇的是一样的“情可轻”、“亲可轻”,这是曹雪芹的第三个暗示,以甄士隐和贾宝玉同样的感情遭遇证明甄士隐与贾宝玉合二为一的关系。笔者概括为“情同人同”。

有了如上“三同”,既证明了甄士隐与贾宝玉的传承关系,我们还可以将甄士隐、贾宝玉在书中的表现、遭际、悲欢离合,看作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笔者在前文明确交代甄士隐与贾宝玉同影康熙太子胤礽,那么甄士隐在短短的第一回书中的表现与太子胤礽有相似之处吗?有的!咱们现在把甄士隐在第一回书中遭遇的事件,重新排列一下,看一看有没有与之对应的历史事实:

1、封肃老头对甄士隐“半哄半赚”,直至巧取豪夺了甄士隐的全部财产;对应的是康熙皇帝两立两废太子——“逗你玩儿”。给胤礽“皇太子宝”的是康熙皇帝,夺胤礽“皇太子宝”的也是康熙皇帝,在局外人看来,康熙皇帝对太子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确有“半哄半赚”的意味。

2、跛足道人撺掇甄士隐出家,接着其代理人贾雨村侵吞了甄士隐唯一可见的财产——丫头“娇杏”;对应的是皇四子胤禛弄神弄鬼夺去了本应该属于胤礽的皇帝宝座,等于是霸占了胤礽的家国天下,这是雍正一生获得的最大的“侥幸”。

3、贾雨村不论黄道黑道“五鼓进京”;对应的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凌晨,皇四子胤禛“一家子也不知来历”的坐上皇帝宝座。“五鼓进京”,谐音“五鼓晋升”,符合历史事实。“不论黄道黑道”影喻的就是雍正登基没有“法理依据”的支持,整个就是一出阴谋诡计加巧取豪夺。

4、贾雨村“晋升”以后,紧接着英莲“失落”;对应的是雍正登基不久,就“收养”了胤礽的六女儿。

5、葫芦庙“火起”,甄士隐遭殃,最后落魄“出家”;对应的是雍和宫(胤禛)“暴发”,胤礽被禁锢至死。

还有,我们再看这段话:“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一段“石头经”与太子胤礽有关系吗?有的!不仅有关系,而且这就是胤礽的“人生四步曲”。不信请看:

1“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讲的就是“天降乐事”,襁褓之中就做上太子。但是太子毕竟不是皇帝,仍然要受制于人,皇帝可以册封你做太子,也可以废黜你做不成太子。用一句民间的俗语形容,太子不是“铁蒂把”的,因此叫做“不能永远依恃”。一个聪明的太子,要具有危机意识,要夹着尾巴做人,尤其不可以“太把自己当干部”而为所欲为。否则的话,每时每刻都有被废黜的危险。

2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胤礽由婴儿太子到少年太子再到成年太子,长达三十三年的时间,储君的优越和储君的威势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获得奉承和追随的同时,必然招来诽谤和怨恨。太子不作为,不是好太子;太子有作为,也未必就是好太子。其中哲理国人难以看见,是因为看不到对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没有哪一个执政党可以长期执政,原因是执政党总有“盲点”,而反对派和广大国民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所以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年,就要轮换一下。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开始一党独大,并且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但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开始被日本国民厌恶,连续执政三十八年不得不黯然下台。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太子,离皇帝宝座半步之遥,却始终无缘皇帝宝座,种种努力,无济于事,反而换来了第一次被废。好事变成坏事,因此不叫“好事多磨”,而是“好事多魔”。

3、“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胤礽太子生涯的后期,无时无刻不在想象把“皇太子宝”尽快变换成“皇帝玉玺”。对皇帝宝座的觊觎,和他那迫不及待的心情,作者形容为“传情入色”。但这恰恰是不想提前让位的康熙皇帝所憎恨的,因此才有一废再废。太子废为庶人,“皇太子宝”自然被剥夺,皇太子宫是住不成了,取而代之的是“咸安宫禁所”。尤其是十年以后,不被人们看好的皇四子胤禛,竟然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多么贴切的比喻。

4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康熙皇帝两废太子,宣告胤礽在康熙朝政治生命的结束,同时给了皇四子胤禛以可乘之机。胤礽大概曾经希望新君登基能够给自己某种程度的宽松,但是事与愿违,雍正不仅没有放松对胤礽的软禁,反而加紧了对他的迫害。胤礽因此先于所有进入雍正朝的弟兄们早早去世,不仅皇帝梦做不成了,一个平常人的平常梦也做不成了,曹雪芹谓之“万境归空”。

5、毫无疑问,胤礽的悲剧是康熙、雍正两代皇帝两手造成的,那么曹雪芹是否有所暗示呢?是的,曹雪芹的确告诉我们了。想想看,这世界上有两个人异口同声预告一个人的命运的事吗?这样的奇迹,在曹雪芹笔下出现了:“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石头”(胤礽)人生四步曲,就这样被预告了。一般情况下,先知先觉别人生死的人,就是能够主宰别人生命的人。俗语说:“阎王叫你三更死,哪个敢留到五更”,就是这个意思。

笔者如此解释,你还怀疑笔者关于“一僧一道”影康熙、雍正,甄士隐影胤礽的观点吗?

曹雪芹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可以在第一回书中,以十分有限的笔墨,叙写了胤礽的“一生”,因此我们把第一回书看成是全书的缩写,并不为过。通过如此解读,我们还可以透视到“跛足道人”夸赞甄士隐对《好了歌》“解得切”,原来是一个大大的阴谋,撺掇甄士隐出家,是为此后贾雨村获得“侥幸”扫清障碍。

    甄士隐,就是那个被康熙帝一废再废的倒霉蛋——太子胤礽的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