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圆滑点,别忘了你是为自己活的|鬼谷子

 鬼谷道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有一次,孔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了个哑谜,他说:俺的学说只有一个基本点贯穿所有思想。是哪个基本点,孔子没说。 

这时候曾参“嗖”的站起来说:老师,你说的对,让坐在旁边的其他学生一脸懵圈。孔子到底说了啥?曾参又知道啥? 

下课后,有人就私下问曾参:老师哑谜的谜底是啥?基本点到底是啥? 

曾参回答的很干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那么忠心有什么用途?曾参解释了一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说为人谋划要忠心,做人要讲诚信。

知道为什么阳明心学的书籍叫《传习录》吗?其实就来自曾子的这句话, 

谢谢曾参同学,你可以退下了。

学诸子百家思想,最好能结合历史背景去学习,比如孔子为什么要说忠恕,曾参为什么要说忠信? 

我们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时的人,周天子的天下还是依靠宗法制统治的天下。啥叫宗法制?其实就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说白了就是天下都是周天子和他的亲戚们的。周天子通过血缘亲戚关系把土地分封给亲戚们的的诸侯国,周天子则享受诸侯国供奉。

宗法制本来是很好的统治制度,但是到了春秋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亲戚们的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远。问题就来了,诸侯们觉得我为什么要效忠一个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后人呢?而且周天子们巨能生娃,时间长了,宗家和分家的传承等级差距也越来越远。 

比如周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是周武王是宗家,而周公旦是分家,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再比如刘备姓刘,他说他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是中山靖王有100多个孩子,估计他自己都不认识谁跟谁,更何况刘皇叔跟中山靖王相隔300多年,与汉献帝的血亲关系已经很远了。不管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根据宗法制的游戏规则,刘皇叔这个皇叔叫的的确很水。 

举个例子,姓张的500年前是一家,但是500年后,姓张的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已经脱离了亲戚关系。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春秋末期,宗法制突然失灵了,周天子说的话突然不管用了,诸侯们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斗争。以前大家都是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而且还有周天子这个大家长在,所以下手也不那么狠。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大家长周天子式微了,诸侯们就不再忠于周天子了。别说是亲戚,就算是亲爹也没用。所以出现了春秋五霸们为了争天下盟主而相互斗争,也就有了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为什么孔子希望复周礼,其实就是想重建宗法制,而宗法制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规矩,就好像周公旦那样,虽然是周武王的弟弟,但是能根据血缘关系,以臣子的身份为周天子效忠。中华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经纬万端无非就是一个“德”字,而这种“德”就始自于宗法制。 

孔子的忠就是儿子效忠父亲,臣子效忠君子,不管你是诸侯、文臣、武将、平民或者是奴隶,都必须要对上级忠心。

说个讽刺的笑话,你别笑。你知道我们的老朋友张仪的封号是什么吗?武信君!这是秦惠王为了表彰张仪同志对秦国忠心耿耿,为秦国统一大业做出突出贡献而做出的奖励。我猜秦惠王在表彰大会上肯定这么说: 

张仪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鞠躬精粹,对秦国忠心耿耿,忠肝赤胆,特封为武信君,以兹鼓励。 

一个信口雌黄,朝秦暮楚的纵横家,怎么能对得起这个字呢?不管横看竖看,前看后看,被儒家大拿孟子吐槽是妾妇的张仪,怎么也不像个忠信的人啊。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接着从历史背景去看,我们知道张仪的时代是战国时代,啥叫战国?

说起来跟纵横家们还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战国这个词取自《战国策》,而《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们言行的著作,说白了战国就是纵横家们嘚瑟的黄金时代。诸侯们动不动就挥拳头,亮刀片子,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到来了。周天子在战国时代已经彻底成为了傀儡,诸侯们已经不认这个大家长了,都趴门口瞄着周天子的九鼎。你想周天子连商代后裔的宋国都怕,该窝囊成什么样?

如果说孔子的春秋时代,诸侯们还偶尔会买周天子三分薄面,但是到了张仪的战国时代,诸侯们心情不好就会把周天子薅过来,一通暴捶。如果说孔子时代大家还会奉周天子是名义上唯一的老板。那么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们纷纷改组上市,变成了无数个上市公司,急着变现,而最好的变现方式就是干掉竞争对手。 

啥叫礼乐崩坏?其实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不管用了,阴谋诡计,权谋术数成了主流。 

说个搞笑的段子,现代一些平民动不动就要为国效忠,对不起,如果按照春秋战国的规矩来,你作为一个平民,你是没资格对天子效忠的,你只要对你父亲和你的属国领主效忠就可以了,为国尽忠是公侯伯子男有封爵的贵族才有的资格。分封制下,效忠是层层效忠的,以世卿世禄制为例,诸侯效忠周天子,大夫效忠诸侯而不效忠周天子,大夫家臣效忠大夫而不效忠诸侯。从礼制上讲,诸侯效忠于天子,大夫效忠于诸侯。为国家打仗是贵族(士)的事情,平民(卒)只负责摇旗呐喊,跟着跑腿。贵族负责战斗,所以叫“战士”。平民负责跑腿,所以叫“走卒”。 

相信大家都看过古典小说吧,每次打仗前“各自约束人马”,然后主将出来单挑,就是这道理,一个平民想出来单挑,对不起,你不配。 

所以谁给你发工资,谁就是你老板,这符合礼数。既然秦惠王给张仪发工资,张仪作为秦国的国相,为秦国效忠,是符合一个忠臣的条件的。反之如果张仪为周天子效忠,或者为楚怀王效忠,那就叫背叛,严重点说叫僭越 

孔子骂的最多的就是诸侯们不讲礼数,坏了规矩,不买周天子的帐,因为孔子时代的老板只有一个,记住即便是春秋五霸,也不是老板,身份依然是天子的属臣而已。 

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们已经纷纷自立为王,不管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称王当老板。随便从往窗外扔个砖头都能砸死好几个诸侯。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张仪给自己找个有钱的老板有什么错? 

这种选择放在现代企业里也是一样,每个企业里都有不同的势力和派系,到底应该投靠谁,就是个艺术了。经常有朋友问阿信,企业里有董事长,总经理,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到底该咋办,其实张仪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张仪很聪明他选择最强大的老板,说话管用,能给自己好处的领导,并且为之效忠,用鬼谷子的话来说,这就叫结以党友 同样,员工在选择企业也是一样,自然喜欢高收入的大企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是现实。

一个人通过选择来获取利益的行为,有什么错?有人失败了,只不过是选错了人,站错了队伍而已。

不仅是张仪,其实很多纵横家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蒯通和魏征,就悟到了忠信的本义。

当年韩信被刘邦杀死之前说过这么一句话:老子悔不听蒯通之言,无意中把蒯通给卖了。我们知道蒯通多次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国鼎立。 

刘邦听到这话估计冷汗都冒出来了,刘老板的人品你懂的,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打算把蒯通给煮了,注意另一个纵横家郦食其就是被烹杀的。 

刘邦说:蒯通,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后事想交代的吗? 

蒯通说:狗会护着主人,对别人狂吠。那时候我是齐王韩信的门客,我只效忠他,根本不知道有你。而且秦王无道,天下大乱,有能者居之,我对韩信效忠,有什么过错? 

刘邦想了半天,好像是这个理,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在唐代还有个隐形的纵横家,此人叫魏征。根据《旧唐书·魏征传》记载: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年轻时候的魏征,跟你我一样,有事没事抱着《鬼谷子》死磕。不仅如此,其实魏征对《鬼谷子》的传承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主编的《隋书·经籍志》里第一次将《鬼谷子》作为官方认可的典籍收录其中。老实说如果没有魏征、长孙无忌这两人,我们现代看到的《鬼谷子》可能就不是只遗失《转丸》、《却乱》那么简单了。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读过《鬼谷子》,魏征干脆写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这句诗很明确,老子我是学纵横学的,就算失败了,但是我壮志长存。这明显是纵横家死猪不怕开水烫,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其实我们学鬼谷子纵横学的除了数术之外,更应该继承这种纵横家独有的气魄。那么魏征为什么会读到《鬼谷子》,因为他当过道士(隋乱,诡为道士),再次感谢道教,因为《鬼谷子》一直是道教典藏,我们现代读到的《鬼谷子》版本就有道藏版。 

言归正传,很多人觉得五代冯道是个出类拔萃的老油条,或许能与冯道相比的恐怕就是这个魏征了。对于魏征或许你只知道,李世民说他是个镜子。其实不止,李世民只是他最后一个老板而已,他先后服务了李密、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注意,这几个人其实都是死敌,但是魏征就是能在各方势力中应付的游刃有余,把每个老板都伺候的很爽。 

比如有一次,李世民想讽刺魏征是墙头草,就说:你不是跟着我大哥的吗?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现在你还不是跟着我混了? 

魏征的说:要是太子当年听我的话,估计他现在就不会死了。当年他是我的主公,我自然尽全力侍奉他。我相信李世民听到这话,跟刘邦一样,出了一身冷汗。 

这个回答与蒯通惊人的相似,我对我的前老板效忠,有什么错?

孔夫子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以周天子的名义供奉出自己的忠心,提出自己复周礼的理想。但是到了战国,一个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的时代,彼时的道德已经成为糊在墙上的窗户纸,一戳就破。到底应该向谁效忠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很显然向傀儡周天子效忠是一件非常蠢的事情。 

张仪所处的战国时代就与现代商业社会一模一样,我们每一个小人物处于这个飞速发展,竞争残酷激烈的商业时代,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发扬“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的愚忠,还是做出良禽择木而栖的选择呢? 

还记得前面我们说过张仪被封为武信君的事情吗?张仪对于秦惠王而言,他就是忠臣,但是对于楚怀王而言,他就是奸臣,甚至在孟子眼里他就是妾妇,在荀子眼里他就是态人”,在杨雄眼里他就是诈人”。 

之所以会冰火两重天,原因很简单,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张仪的作风向来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什么道德、仁义,在他眼里全是工具,什么欺诈忽悠就更是家常便饭。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自己所效忠的秦国,所以对于秦王而言他就是最大的忠臣。相反被忽悠的楚怀王,崇尚道德的儒家自然会骂他也情有可原。

纵横家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思想呢?这就要问祖师爷了。 

鬼谷子说: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意思是说纵横家在选择时候要有原则,投靠一方就必须背叛另一方,计谋不可能忠于矛盾的双方,必然有背叛和忠诚。所以对于一方面是忠诚,对于另一方就必须是背叛。 

有没有两全的方法呢?对不起,没有,这就是选择的代价,如果不愿意,可以去隔壁的孔庙学习,当个谁也不得罪,满口仁义道德的老好人。 

一个人要想干一番事业,怎么可能不得罪人,怎么可能不去竞争?一个人想获取利益就必须做出抉择,知道该得罪谁,知道该忠于谁。自古忠孝不两全,计谋不两忠,这就是忤合。这也是张仪、蒯通、魏征他们所明白的道理。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纵横家们只对自己忠心。

最后请允许我说句实话,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为自己而活,至于拯救世界还是让超人去做吧,拯救天下苍生还是让圣人去干吧。我们这些小人物立足当下,活好自己就行。正如鲁迅说的道德是自他两利一样,忠信自然也自他两利,选择正确的人,合适的人,对他忠诚,为他服务,进而获取我们需要的利益。所以纵横家们并不反对忠信,只反对愚忠。至于那些喜欢骂你的人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有时候为了成功被骂几句也是值得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忠信对于纵横家们而言依然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每一个小人物难道不应该脚踏实地的为自己而活,为自己奋斗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