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老北京平民用水,主要是依靠水井。如果想在自家里装上自来水装置,要花上3,40块大洋,还有自来水比水窝子里卖的水贵,这是决大多数家庭接受不了的。据清末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城内有701口眼井,城外有557口眼井,共计1258口眼井。 水窝子卖水分两种,一是包月,一是零取,零取每担不过一文钱或半文钱,包月更便宜,先用后给钱,有的用水牌记账,有的则直接在墙上画道几,月底结算,那时普通人也没赖账一说。大户人家可以在自家的院子中打压水井,但多是苦水,只能用来洗菜浇花。老北京送水的人被称为水三儿,多是山东人,他们所用的水车是一种独轮车,左右各置一大木桶,桶下端有灌水用的小口,优点是轻快方便,能进窄胡同,缺点是不易保持平衡。常有淘气的小孩儿趁他们不在,拔下一边儿木塞儿,水流满地。 清亡后,北京城区人口不断增加,用水日趋紧张,老水井难以应对,很多被改造成机井,即所谓马神洋井。上世纪30年代,自来水在北京开始普及,但安一个龙头要3,40块大洋,穷人家还是用不起。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都知道,当吱妞,吱妞的小车声越来越近时,只听到一声,甜水一一的叫卖,人们就赶紧跑出院子,有的拿现钱,有的交水牌,卖水人拔开水桶上截水的木塞子,清凉的甜水就从大管子流向各家的水桶和大盆。这个场景描述中的卖水人便是旧时北京城特有的职业送水人。这些送水的多是吃苦耐劳的山东人。 随着北京城人口的增加,官井逐渐由私人承租过来,又随着旧时京城地下水质更加的恶化,承租一口甜水井,便意味着管辖了几条胡同,几百家人的吃水,用水问题。于是,有人把甜水井的主人称为水霸,这个承租水井的行当就叫做井窝又。早先,井窝子的主人也要自己参加劳动,后来居民逐渐增多,井窝子的主人便开始雇用伙计,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送水人。 1949年北京解放后,在50年代北京开始普及自来水,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的话剧(龙须沟)末尾里程宝庆又叫程疯卖自来水的情节比较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