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对脉学有深刻的认识,本文从紧脉未必主寒证说,论述了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对脉象的创新性的认识和独特性的见解,以期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数期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可,本期继续分享。 紧脉未必主寒证说中医 紧脉左右弹指,脉呈拘挛状态,古人比喻为“转索”,很是贴切形象。因紧脉为拘束之象,故脉体一般不大,或竟偏细。无论表寒还是里寒,寒性凝泣收引,脉绌急而紧,左右弹指,故可见紧脉。 李老师认为,紧脉固然可见寒证,但未必一定主寒证。紧脉可见于热证,也可见于其他邪气阻遏。 里热实证。火热郁遏于里,必不肯宁静,逼迫气血左冲右突,从而产生紧脉,如:
如果火热之邪再伴有其他邪气如痰饮、瘀血、湿邪、食积、结石、虫积等,则更容易阻遏气机产生紧脉,如:
因此,火热证之紧脉在临床上相当常见,不得误认为寒证。
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先生也曾论述紧脉主火毒,他说: “疮疡以疔毒为最紧要,因其毒发于脏腑,非仅在于经络。其脉多见沉紧。紧者毒也,紧在沉部,其毒在内可知也。至其重者,发于鸠尾穴处,名为半日疔,言半日之间即有关人性命也。若系此种疔毒,当于未发现之前,其人或心中怔忡,或鸠尾处隐隐作疼,或其处若发炎热,似有漫肿形迹,其脉象见沉紧者,即宜预防鸠尾穴出生疔,而投以大剂解毒清血之品。其大便实者,用大黄杂于解毒药中下之。其疔即可暗消于无形。此等疔毒,若待其发出始为疗治,恒有不及治者矣。” 他创立了大黄扫毒汤治疗该类疾病,药物有:“大黄、天花粉各一两,皂刺四钱,穿山甲、乳香、没药(皆不去油)各三钱,薄荷叶一钱,全蜈蚣三大条”。 中医 虚热证。阳虚阴寒内盛,经脉失却温煦而拘急固然可以产生紧脉。但是,阴血不能濡养经脉,经脉也可拘急而产生紧脉。肝肾阴亏可以导致阴虚风动,肝肾阴亏也可以导致脉象紧急,其理一也。
其他邪阻。邪气阻遏,气机不畅,脉失阳气之温煦和阴血之充盈濡养,亦可拘急而为紧。该种邪气不必兼有寒邪。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曰:“脉弦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对常见脉象提出了很多新认识,当然,这并不是把脉诊绝对化和单一化的,并不是把其他三诊闲置化的。只有将脉诊和其他三诊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脉诊有血有肉,才能开展正确的辨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