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thchen0103 2017-05-14


第五回【原文】:【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眉批(戚序、蒙府夹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甲戌(戚序、蒙府)夹批: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生旦)副末等套,累赘太甚。】

引子:1)比喻引入正题的话。2)某些乐曲的开始部分,用来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等。3)戏曲角色初上场时的一段唱或说白。4)中药的药引子,能加强药剂的效力。

甲戌凡例:《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曲目“红楼梦引子”,顾名思义的简单理解,就是指导读者如何解读《红楼梦》。

鸿蒙: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鸿蒙初辟。也作鸿濛。

从文本表面故事理解,《红楼梦》大旨言情、风月情浓,红楼儿女情窦初开,宝玉博爱貌似情种,诸多红楼读者皆为情所迷。

从《风月宝鉴》的命名而言,作者大谈风月情话,实则劝戒世人妄动风月之情,对于少年男女更应以为戒。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答案就是那些“只为风月情浓”的读者开辟鸿蒙,换言之就是作者在指导读者如何解读《红楼梦》,【甲戌夹批(戚序、蒙府夹批):故作顿挫摇摆。】则点明了红楼仙曲的主题以及重要性。

“奈何天”隐语了雍正皇帝的野史传说、作者爱新觉罗 胤禵正史的定论。“伤怀日”:抒发的是作者对父兄康熙、雍正的怀念。“寂寥时”:揭示的是作者从风光无限、叱诧风云的大将军王,到碌碌无为、闲散王爷的晚年生活。

“怀金悼玉”缅怀的是金国(清朝)的的历史,悼念的是清朝的皇帝(宝玉)。作者爱新觉罗 胤禵借《红楼梦》的假语存言,抒发一生坎坷命运的感怀:怀念清朝历史,特别是康熙、雍正王朝的历史,缅怀列祖列宗、父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以及那些至爱亲朋。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里的金玉良缘并非“宝玉、宝钗” 的金玉良缘,而是寓意皇太子胤礽顺应天意继承大统,可是皇太子胤礽偏偏要逆天而行,密谋逼迫父皇康熙退位,导致了自己皇太子的再次被废,可谓终身误。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面对父皇康熙皇帝仁慈,身陷圈禁与世隔绝的处境,仍然念念不忘大清朝的皇帝宝座,于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借医生贺孟頫为妻石氏治病之机,以矾水作书妄图与外界联系,结果被识破,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罪恶,彻底葬送皇帝梦,可谓终身误。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康熙皇帝为了培养胤礽,不但向他传授治国之道,还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礼节,并避太子名讳。

胤礽作为皇太子,康熙皇帝还破例允许他有自己的仪仗,其规格仅次于皇帝,胤礽处在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还不满足,对宝玉的渴望导致他迈向了罪恶的深渊。

综合上述的简单解读,曲子“终身误”揭示的就是绛珠草与神瑛侍者背后隐藏的历史,即康熙朝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的历史。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戚序(蒙府)夹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阆苑仙葩本意高贵的花草,隐语的是绛珠草,具体到历史人物,隐语的就是有高贵出身的胤礽。美玉无瑕隐语的是通灵宝玉,即女娲补天之余石,结合文本就是玉玺、皇帝,再具体的说,就是康熙皇帝。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由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死亡,胤礽因而被早早的立为太子。

胤礽自出生之日,就没有离开过康熙皇帝,被废前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治理国家,被废后圈禁在皇宫内,提防其他皇子的加害。康熙皇帝与胤礽之间,既有割不断的血融于水的亲情,又有爱与恨铁不成钢的怨恨,真真的一对不离不弃的苦命(金)鸳鸯。

对于胤礽而言,一生的悲惨命运是枉自嗟,对于康熙皇帝而言,就是空劳牵挂。对于胤礽的皇帝梦而言,是水中捞月一场空,那个皇帝宝座(宝玉)就是镜中花。

胤礽以自己的余生悔过,以悔过的眼泪偿还父母的养育恩情,康熙皇帝对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思念、歉意;为自己几十年的心血负之东流而懊悔、流泪。

第三回荣国府收养【甲戌侧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林黛玉 【戚序(蒙府):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戚序夹批: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夹批(戚序、蒙府夹批):悲险之至!】

爱新觉罗 胤禵第一子已革多罗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时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时卒,年三十七岁。

由于弘春的大义灭亲,导致爱新觉罗 胤禵的罪名成立,因而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赐,赐封弘春多罗泰郡王。雍正皇帝死亡,乾隆皇帝即位,对于爱新觉罗 弘春的人品极度反感,削其爵位,赐封爱新觉罗 胤禵的次子爱新觉罗 弘明。

第五十三回【该批:“招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即是败家的根本。】爱新觉罗 弘春就是那个小子。

这首恨无常,应该就是爱新觉罗 弘春对父亲爱新觉罗 胤禵的歉悔,是经历了朝廷、皇家残酷血腥历史后的认识吧。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从字面理解,揭示的应该是雍正皇帝与皇三子弘时之间的骨肉分离,即断绝父子关系。“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隐语的是弘时的死亡,因为没有确凿的历史资料,猜测应该是弘时自尽的遗言。

关于弘时的死亡,学界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1)被雍正皇帝赐死;2)因病而亡。

就个人的理解而言,康熙皇帝处置皇长子、二阿哥做法背后的想法雍正皇帝是十分明了的,再加上弘时的后台八爷党已经覆灭,弘时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政治背景和势力,雍正皇帝只要采用康熙皇帝圈禁皇长子、二阿哥的做法,根本无须再做其他的防范措施。

因为弘时的死亡给雍正皇帝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作者要尽最大努力的复原历史真相,还雍正皇帝的清白,消除野史的影响。

具体的就是将弘时这个历史人物分为诸多的红楼人物,花费大量的笔墨章回,以不同的故事情节将雍正皇帝与弘时之间的历史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反复复的隐藏显示在真事中。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戌侧批: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戚序(蒙府)夹批:堪与湘卿作照。】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甲戌眉批: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

乐中悲中的“乐”寓意雍正皇帝继承大统,“悲”寓意康熙皇帝和孝恭仁皇太后在半年中相继而亡。【甲戌侧批: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

雍正皇帝母后乌雅氏孝恭仁皇后于康熙十七年(1679)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相对而言身份地位较低,康熙皇帝将雍正皇帝交于没有儿女且身份地位较高的当时为贵妃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一直到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病逝,皇四子胤禛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身边生活了近十年。皇四子胤禛后来的成长之路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后来诸事的一帆风顺。

雍正皇帝对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自然是感恩有加:“抚冲龄而顾复,备萌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经雍正、乾隆、嘉庆朝三朝屡屡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她的家人隆科多在雍正还没有登基之前,就被任命与胤禩与胤祥、马齐四人总理事务,由此可见雍正皇帝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母子感情神深。

孝恭仁皇太后得知雍正继承皇位时,作为雍正皇帝的亲生母亲、当时的德妃居然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不但用言语表达了对雍正即位的不满,还用行为加以证明:孝恭仁皇太后执意不接受朝中大臣所上的徽号、不入住象征皇太后身份地位的宁寿宫。

再看雍正皇帝的母后乌雅氏孝恭仁皇后,经雍正、乾隆、嘉庆朝三朝屡屡加谥,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从以上的历史资料看,孝恭仁皇后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有意无意的确实对雍正皇帝进行了一番刁难,增添了诸多的麻烦,也将母子间的矛盾公开化。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貌似在夸赞,实则是作者在大大的讥讽、怨恨雍正皇帝吧。

这首曲子揭示的就是雍正皇帝与母亲孝恭仁皇太后、胞弟胤禵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逼母撞柱野史传说的历史吧。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侧批:绝妙!曲文填词中不能多见。】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甲戌夹批:至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大义觉迷录》,从书的命名理解,雍正皇帝希望世人晓大义、离迷津,从书的内容理解,里面有许多不为世人知晓的皇家秘史,进而可以认为雍正皇帝、《大义觉迷录》有君子风范。《说文》阜:大陆也。山无石者。雍正皇帝治理国家的才能、贡献可与神仙媲美。【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皇帝又被称为孤家寡人,世人对于皇帝的了解甚少稀罕,也是造成民间容易听信谣言的主要原因。

《大义觉迷录》之所以被乾隆皇帝查抄销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有大量的反清言论,《红楼梦》里自然也有了,“啖肉食腥膻”从这个层面理解,就是反清复明的代名词。【甲戌侧批:绝妙!曲文填词中不能多见。】有虽有,但是意义绝对不一样。

如果单单的看表面文章,《红楼梦》里描述的是一个家族里的家庭琐事,甚至于风月情事,遭到世人厌恶、指责。作者要传承历史,一味的唱赞歌,也会遭到嫉妒、厌恶、猜疑,而世人又有几人愿意看那些枯燥的历史呢?

作者胤禵被雍正皇帝流放十余年,枉费了人生最精华的岁月,也失去了天伦之乐,可谓“青灯古殿人将老,红粉朱楼春色阑。”不仅仅没有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反而背负了诸多的罪名,皇家内部血腥的政治争斗,将亲情、善良等泯灭,那些王孙公子们又何必羡慕皇家人的虚荣呢?

 

【喜冤家】【戚序(蒙府)夹批:冤家上加一喜字,真新真奇。】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甲戌(戚序、蒙府)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这里的喜冤家隐语的是康熙皇帝与被废皇太子胤礽、雍正皇帝与三皇子弘时,是作者对被废皇太子胤礽、三皇子弘时的隐讳评判。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戚序(蒙府)夹批:此休恰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甲戌夹批:末句、开句、收句。】【戚序(蒙府)夹批:喝醒大众是极。】

明了了三春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三个朝代,那些桃红柳绿也不过就是梦幻而已;至于那些如花似玉的妙龄美女,也不过是须眉浊物、累累白骨,人生如同梦幻,只有抛开了花红柳绿、风月情话,才能悟得真、假、有、无。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戚序夹批: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戌夹批(戚序、蒙府夹批):见得到是极,过来人读此,能不放声一哭。】

“聪明累”揭示的是雍正皇帝处置曾静的方式太过聪明,导致了自己野史传说的盛行;手足残杀的后果导致了众叛亲离;事事亲躬;鞠躬尽瘁、呕心历血的辛劳,换来得却是骂名一片。。。。。。

在《红楼梦》中雍正皇帝的主要化身就是王熙凤,在文本中很难找到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故事情节。王熙凤谐音“王系凤”,寓意“王”就是帝王、“系”就是联系,“凤”寓意女人。《红楼梦》里的女人其实就是男人,就是帝王(皇帝)。

王熙凤背后隐秘的历史人物不仅仅是雍正皇帝,也是乾隆皇帝,所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也是针对乾隆皇帝凌迟曾静、查抄、销毁《大义觉迷录》的历史。

薛蟠字文龙,身份皇商谐音皇上,“文龙”颠倒就是“龙文”,就是皇帝文章《大义觉迷录》,薛蟠在特定的情节中就是《大义觉迷录》的代名词。名带虫子旁就是糊涂虫。《大义觉迷录》的刊行使自己的名声更臭。

夏金桂谐音“瞎金贵”寓意乾隆皇帝为了消除雍正皇帝的野史传说,将雍正皇帝自认为的旷古奇书《大义觉迷录》查抄销毁,丫鬟宝蟾寓意宝二爷弘历蟾宫折桂成为乾隆皇帝。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第 一零三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揭示的就是雍正、乾隆父子两次审理曾静案的历史。


 【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首曲子针对的是作者爱新觉罗 胤禵本人,“留余庆”从字面理解,就是庆幸自己得以留有余生,那个“忽遇恩人”既是调侃,又是真情的表白,调侃的是雍正皇帝,真情表白的是自己的亲娘。

狠舅隐语的是隆科多,奸兄隐语的就是雍正皇帝,揭示的就是雍正皇帝勾结隆科多篡改康熙遗诏的野史传说。

第一回【原文】: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甲戌侧批: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府侧批:妙在“无考”。】

红楼里隐藏真事年代的考证方法有许多,这里简单的解读一下“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乘除加减就是数字,红楼里的数字隐藏着真事。

以下仅以人物年龄为例解读几个关于年龄的疑问:

第九十五回【原文】: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1218日立春、元妃薨日是1219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43岁。

第四回介绍贾珠的儿子贾兰已经五岁,王夫人的姐姐薛姨妈四十上下,大结局贾宝玉在贾府生活了十九年。

按照第四回介绍的王夫人四十岁,到大结局贾宝玉十九岁计算,王夫人五十岁。贾元春死亡时四十三岁,王夫人生育元春时只有六、七岁,那么生育贾珠时只有四、五岁了?

贾元春死亡在第九十五回,九五就寓意九五之尊,就是暗示贾元春的帝后身份,死亡的双日期揭示了皇帝、皇后的双重身份,两个日期相加的和六十一,揭示的是康熙皇帝执政六十一年,元春死亡的原因揭示的是孝恭仁皇后的死亡原因,

由元春死亡的年龄推算贾珠的年龄,应该在四十五岁左右,就是雍正皇帝的即位、雍正朝开元时雍正皇帝的年龄。

第三十九回【原文】: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第一一零回【原文】: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 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还是以贾宝玉的年龄为准,第三十九回时贾宝玉的年龄应该在十四岁以上最后出家十九岁,期间有四、五年的间隔。

第三十九回时刘姥姥七十五岁,保守推算贾母的年龄应该是七十三岁以下,距离八十三岁过世正好十年。贾母第三十九回七十三岁以下,第七十一回八十岁寿辰,期间有七年。贾宝玉的年龄增长,与贾母的年龄增长明显存在误差。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生年: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54日),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1220日),在位61年,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第七十一回【原文】:南安太妃因问宝玉,贾母笑道:“今日几处庙里念‘保安延寿经’,他跪经去了。”

宝玉在贾母的生日期间念“保安延寿经”,保的是康熙皇帝传承下来江山,延续的是康熙皇帝的享年,贾母享年八十三岁,实则就是雍正十三年时康熙皇帝八十三岁的诞辰。

第三十九回与刘姥姥的年龄介绍,实则隐语的就是贾母的年龄七十五岁,就是康熙皇帝的诞辰,就是文本里具体隐事的年代,雍正六年。

贾母享年八十三岁,是康熙皇帝的诞辰,加上雍正皇帝执政的十三年的和。贾母在临终前讲进荣国府六十余年,实则就是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

就本人的解读而言,凡是红楼里交代过的人物年龄,都是作者对真事年代的隐讳揭示。

关于《红楼梦》里采用纪年的解读,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作者有没有可能采用公元纪年的方法呢?对于这个疑问,笔者曾经运用公元纪年的方法解读过,遭到过网友的反驳,究竟是否采用,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晚韶华】镜里恩情,【甲戌夹批:起得妙!】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前半部分讲述的是绛珠草神话故事背后的历史:胤礽为了早日称帝,不惜谋反逼父皇康熙退位;三皇子弘时为了继承皇位,背叛父皇雍正投靠父皇的死敌;胤禵的长子弘春,为了荣华富贵保全自己,不惜出卖亲生父亲,他们的心里只有权利和荣华富贵,忘记、抛弃了父母天高地厚的恩情,成为了忘恩负义的贼臣逆子。

皇四子胤禛的四爷党,胤禵参加的八爷党,为了谋取皇位相互残杀,应该亦属于忘恩负义吧,也就是开篇自云得的:背父兄教育之恩。

“镜里恩情”就是没有恩情。【甲戌夹批:起得妙!】至于是否针对雍正谋父、逼母的野史传说;对于皇家内部争权夺利、手足残杀的悲哀和怨恨等等,只有天知道了。

从《石头记》里的“石头”、真实的历史而言,这里的韶华隐语春光,隐语雍正皇帝执政十三年,正是施展才能大有作为的年华,可惜无常鬼到,秋悲撒手。

人无论高低贵贱,活着就要行善积德。纵然封侯拜将、荣华富贵,也终究要上黄泉路,归宿一个土馒头。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第十八回【原文】: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邯郸梦》卢生:“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宗族茂盛,方可言得意。”

戚蓼生序言:“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如果从春秋字法理解,作者在这里也许是在正话反说,是在激励世人奋发向上、封侯拜将、光宗耀祖、标名青史吧。晚韶华也许就是爱新觉罗 胤禵的人生感叹吧。

【zdic.net 漢 典 网】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六朝妙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戚序、蒙府)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画梁春尽落香尘”揭示的是《红楼梦》隐秘了清朝从清太祖、清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六朝的历史。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是作者对读者的提醒警示。

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深意他人不解。】

雍正皇帝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简单的解读深意之一就是解读《红楼梦》必须了解雍正朝、雍正皇帝的历史。

就文本的解读而言,就是将作者隐藏在文本里的那些支离破碎的历史解读出来,再进行拼接,进而还原成一段真事的历史。

颓堕是《红楼梦》:隐语红楼梦里那些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风月故事如同精神鸦片。

从《红楼梦》作者的隐秘身份而言,作者以假传真,以荒唐的假话,演绎假话的荒唐,这里的敬既是隐语的具体的历史人物,又是对红楼春秋笔法的揭示:即《礼记》中的“毋不敬”,貌似作者将自家的家族、祖先描写的肮脏不堪,有大逆不道、欺师灭祖的大不敬之罪,实则是大敬、特敬。

由于《大义觉迷录》的刊印和销毁,曾静案可谓妇孺皆知,为了更好的隐藏真事,作者有意的将历史进行了裁剪和支解。从作者创作《红楼梦》的笔法而言,就是作者提示读者要有皮匠的裁剪与拼接、编匠的编织技艺,将隐藏的真事历史裁剪、拼接、交织在一起,进而解读出完整的、与红楼文本契合的、真正的真事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等。

“家事消亡首罪宁”从文字表面看貌似贾家的败落有宁府造成的,从真事隐的角度理解,本人认为这里的“首罪宁”隐语的是任何冒犯宁国的事都是首罪,“家事消亡”隐语的是那些企图谋反的、制造传播雍正皇帝野史传说、胡乱猜疑红楼真事的人,是要抄家问斩灭九族的。

“宿孽总因情”简单的说人类任何的罪孽都是由贪欲造成的,这也就是宝玉的情有极毒。【甲戌(戚序、蒙府)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曲目“好事终”应该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红楼梦》的主题:以史为鉴。风花雪月的情话就是磨灭世人意志的精神鸦片。

 

收尾飞鸟各投林【甲戌夹批:收尾愈觉悲惨可畏。】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二句先总宁荣,与树倒猢狲散作反照。】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将通部女子一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甲戌夹批(戚序、蒙府夹批:又照看“葫芦庙”。与“树倒猢狲散”反照。】

曲目“收尾飞鸟各投林”、结束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应的是葫芦庙的大火,揭示的是乾隆皇帝凌迟处决曾静、查抄销毁《大义觉迷录》的历史,也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三个朝代的结束。

第十三回【原文】: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甲戌(庚辰)侧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庚辰)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至于那些红楼人物、历史人物的命运如何,因为牵涉到的红楼人物、历史人物太多,不便细说,留待涉及到具体的红楼人物时再行解读。

综合以上对仙曲的的粗浅解读,简单的理解这些曲子,针对就是红楼里隐藏的真事,为读者解读真事提供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读者则必须将这些真事从文本中解读出来,同时也是为辨别真假树立了一个标准吧

 

前面解读了《石头记》是皇帝记载自己经历的一部书,本人通过对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朝代历史的了解,确定了“石头”游历人间经历的事情、空空道人抄录的、曹雪芹批阅增删的《石头记》就是《大义觉迷录》,《大义觉迷录》是雍正皇帝亲自主持编纂、刊印发行的,里面记载的就是曾静案第一次审理的全过程。《红楼梦》里石头上刻印的《石头记》、甄士隐家、贾雨村的故事,揭示的就是曾静案第一次审理的历史简介。

所谓的《红楼梦》原稿就是真实的历史、就是雍正六年发生的曾静案,就是空空道人抄录的《石头记》,就是《大义觉迷录》。寻得《红楼梦》的原稿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解读那些曲子的内容,还可以作为读者解读的重要证据,就可以追踪蹑迹、顺藤摸瓜,了解作者的创作笔法,进而解读出隐藏的真事历史,原稿+曲子+文本解读的有机结合,貌似三足鼎立、三堂对质,对于建立自己的理论学说益益多多,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警幻所言的“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就是作者的创作笔法。在康熙朝、雍正朝的历史中,康熙皇帝两立两废皇太子、皇子间血腥残杀的历史;曾静案的起因、过程、结果应该是天下皆知,作者既要将真事隐藏的深,又要给予读者以提示解读出真事的历史,本身就是矛盾的,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采取一些特殊方式方法,即文学创作的笔法。

警幻所言的“个中人”,就是明了红楼里隐藏的真事、作者隐藏真事笔法的人,不了解《石头记》里记载的真事,就不了解红楼的真事隐、作者的创作笔法,就听不明白仙曲内容,更无法解读《红楼梦》。

通过文本作者的明文交代、批注者的批语,完全可以确定《红楼梦》里所有的疑问,“大不近情理、自相矛盾的荒唐言”都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即作者创作的行文笔法所致,而这些笔法的运用与真事紧密相连、与传统的笔法运用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些“大不近情理、自相矛盾的荒唐言”的背后隐藏着真事的历史,也就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以空空道人抄录的《石头记》,就是《大义觉迷录》为真,以真辩假,以红楼文本为假,以假论真。遵循脂批的引导,解读出红楼真事,再通过红楼真事解读作者隐藏真事的创作的笔法,再依据这些笔法,进一步解读红楼真事,如此不断的重复、循环解读,最终达到贯穿红楼始终、全方位的解读。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的有无,既是历史的真假有无,又是《红楼梦》价值的有无,只有辨别出了红楼里的真、假,才有能力、有资格探讨《红楼梦》的有无,否则一切都是妄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