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0411《灰犀牛》

 蓝天cipvfv9gyo 2017-05-14

在本书中,你将听到:

1.到底什么是“灰犀牛”式危机?有何特点?

2.人们面对“灰犀牛”式危机,会经历哪五个反应阶段?

3.我们面对问题时为什么总会选择回避和自欺欺人?

4.我们如何有效避免危机来临时的恐慌?

5.什么是应对危机的“灰犀牛游猎攻略”?

正文:

您好,欢迎您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书叫做《灰犀牛》,这本书的中文版有395页,我会用大概17分钟的时间说一说这本书的精髓,这是一本帮助我们提升风险意识的书,作者叫米歇尔·渥克,是一位女性作者。

在这本书里面,她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做灰犀牛,灰犀牛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对待灰犀牛事件?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说一说这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什么是灰犀牛理论以及这个理论的五个阶段,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应对的具体方法。

先看第一部分灰犀牛是什么意思?我们《每天帮你读本书》中有一本书叫做《黑天鹅》。那本书的作者在书里面提到了黑天鹅这个概念,意思就是指那些低概率风险高,完全不可提前预知的风险事件。

像恐怖袭击、东南亚的海啸、911事件或者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些事情来得很突然而且莫名其妙,但是一旦出现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在那本书里面作者提醒大家要警惕黑天鹅事件,虽然说他不可能被提前预测,但是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和必要的应急措施,一旦出现人们就不至于慌了手脚。

而且在那本书的结尾处,作者还大胆做了一个预言,说他提到黑天鹅这个理论一定会有人抬杠,说出一个白天鹅理论,果然被他说中了,这不,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渥克就出来抬杠了。

不过她没有用白天鹅这个词,用了一个新词,叫做灰犀牛,她指的是那些大概率造成的破坏也很大的风险事件,作者说假如说你在一片草原上离你不远的地方有一头灰犀牛正在朝你怒气冲冲的冲过来,那这个时候你当然是要立马作出反应了,要么跑,要么拿枪击毙它。

不管怎么样,你躲避眼前这头犀牛的攻击肯定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在这个时候干嘛还要去害怕落在不远处的那只黑天鹅呢,意思就是我们能把眼前明显看到的风险事件防范好就已经不错了,干嘛要去担心那些极小概率又没有办法防范风险呢?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主张我们应该多关心那些有明显征兆的而且显而易见的风险,比如说明明知道飓风和暴风雨就要来了,天气预报和当地的通知也在反复的警告,但是就有很多人不听,就觉得这些风险跟自己没有关系,结果每次刮风下雨都有很多人身亡,全世界各地都这样,要是大家能够稍微有一点风险意识,稍微提前行动一下,稍微找个地方躲一躲,也不至于下个雨刮个风就能把人命给要了。

再比如说有很多银行家明明才经历过次贷危机,才从破产的边缘爬过来,但是还是会不断的给信用差的人房贷,还是会继续明显不靠谱的投资,一直到下一次危机再次到来才会停一段时间,然后再重蹈覆辙。

再比如很多地方的官员明明知道桥梁的质量很差,上面有很多裂缝,车跑在上面,桥都在乱晃,但是就是迟迟不修,一直到出了事儿,有了人员伤亡,才会动手补救。

再比如一些企业或者国家的元老明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是时候放手让年轻人接手了,但是仍然宁愿把国家或者企业引向毁灭,也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力,你看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数不胜数。

作者认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看不到危险,而是明明看到危险了,却无动于衷,就好像明明看到一头犀牛朝我们冲过来了,我们通常的反应却是站在那一动不动的等着被撞翻,这个就是作者所说的灰犀牛式的危机。

作者把人们面对灰犀牛危机的时候的反应分成了五个阶段,下面我们来看看分别代表什么?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事实,找各种理由来否定警世者发出的信号的阶段。

就是听到坏消息了不相信,第一反应是排斥,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否认危机的存在?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对未来的事情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数据就表明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在自己专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总会觉得未来的自己一定是前途无量的,未来一定是想什么来什么,一定是能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像这种过于乐观的态度在年轻的群体里很常见,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孩子的天赋有时候也会过于乐观,他们会普遍高估自己孩子的天赋,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因此,从小就用各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要求他们,人们还会对自己的寿命也过于乐观,很多人在估算自己寿命的时候总是能多算出来20年的时间。

反正总的来说吧,人们在现实中如果遇到不如意,会总是习惯性地把希望寄予未来,会对未来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那这种偏见就会导致人们面对危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否认。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否认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原始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帮助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不至于立马崩溃,为我们接受现实争取一段时间,作者说很多时候否认能帮助我们专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直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眼前的不愉快的情景,从而调整我们的行动,着手纠正问题。

这个就是人们面对危机的时候的第一个阶段,叫否认阶段,最后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叫得过且过。

当危险越来越急迫的时候,人们会习惯性的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见,假装不重要,总是希望危机能在未来自行消解,人们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逃避解决问题时候选择的痛苦,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问题,比如说没有预算,比如政治上的可行性不高,比如反正就这样做不做无所谓,这种借口在企业、政府机构、个人生活、金融领域比比皆是。

作者说了这么几个我们习惯得过且过的原因,首先是美国的政府不给力,体制建设上有严重缺陷,人力财力资源也严重匮乏,在处理危机的时候总是重视突发紧急的危机,而对不紧急却很重要的危机不作为。

其次,是认知上有待提高,比如说对危机的伤害性评估不足,对危机的错误解读和缺乏针对有效信息采取行动的动机。

再次,就是我们总是在眼前的小损失和未来的大损失这两个选择前犹豫不决,就好像问大多数人愿不愿意杀死一个人来救很多人的生命?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非常难,他们会选择不回答或者不愿意,人们在利弊的抉择中总是不能保持理性的判断。

最后,作者说我们得过且过是因为我们有一种神奇的文化思维在作祟,就是总希望危机在最后关头能自己消解。就好像很多好莱坞电影里演的那样,主人公在最后的危急关头总能找到逆转的方法。

比如星际大战的绝地武士总是能在最后关头凭借一个人的力量,用很短的时间内就拯救了地球。蝙蝠侠中的男主角在最后的危机关头总是有猫女这样的同盟好友来及时救场,人们这样的电影看多了,就会觉得危机总是能够在最后关头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我们经常说的桥到船头自然直也是这么个意思,但是电影就是电影,永远不是生活。

实际上好莱坞所在的城市加利福尼亚这座城市本身就面临很多危机,比如说水资源匮乏、住房短缺、财政预算混乱、贫富差距增大等等,这些问题就切切实实的摆在人们面前,但是这座城市本身也不能像电影里一样有任何逆转情节,他们的境况是越来越糟,这一系列的原因就导致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会逃避,会得过且过,等待问题自然地被解决。

过了这个阶段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叫做诊断延误。

这个阶段决策者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有危机要来了,但是就是分不清楚哪一类危机先解决,哪类危机后解决,他们就浪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对错,反复斟酌自我质疑,就是不肯快速展开行动。就好像一头犀牛朝一个人冲过来,这个人站在原地仔细分析,我说往右跳还是往左跳,想着想着就把这个犀牛撞飞了。

平时我们都以为做决策深思熟虑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是一件好事,但是作者说过度的考虑会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就比如说医疗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可以成功地预防疾病,只需要花不多的钱就能搞定的事儿,最后却是一拖再拖,每年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就高达2600亿美元。

美国健康信托估计在每个美国人身上投入十美元,就会在未来的10到20年时间里面生产出180亿美元以上的医疗保健储蓄,而且还不包括工人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上的收益,所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过度权衡过度考虑是人们的通病。

再拿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子,美联储公布的会议记录显示,2008年1月美联储就已经在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发生了萧条,但是在这一年美联储官员努力寻找的是以往危机到来的时候发生通胀的证据,而面对失业率、大型投行倒闭这些信号进行了忽略,到了9月份美联储会议仍然是一致表决反对削减利率,直到10月份经济数据下行趋势过于显着,直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以后引发了巨大混乱,美联储才从渐进主义的框框里面走出来。

作者就解释说美联储在08年行动迟缓主要是因为前任主席担心招致制造金融资产泡沫的质疑,所以他们害怕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始终在纠结过去的事情,这就很难接受新的信息。

当人们承认危险确实存在的时候,很多因素会妨碍人们及时行动并走出困境,最突出的就是当找不到一招制敌的方法,其他可选的方法又都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和代价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强烈的纠结。

比如说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引发的灾难,在21世纪初就已经被公认为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危机,但是因为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作出重大调整,承担代价,因此各国的行动效率变得非常低下。

过了第三个阶段就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了,就是恐慌。

当危机已经近在眼前了,这头犀牛已经到鼻子跟前了,人们这个时候的反应通常就是恐慌,一旦陷入恐慌,在强大的压力下,我们的大脑就会高速运转,激励会随着提高,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肾上腺素会增加,但是这个时候也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

因此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有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但是也有可能做出最坏的决定。你看,有些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其他人恐慌的同时还能够冷静应对,从而制定出了更好的行动计划,没有因为陷入恐慌触发非理性反应。当然也有人因此产生恐慌情绪,针对相关危险的局面做出更加可怕的决定。

比如说彻底放弃自救或者实施反社会行为,把自己置于更难预料的危险之中,比如说像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反应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个曾经在利比亚治疗埃博拉病患的医生返回纽约的时候,就发现人们的反应太夸张了,当然也怪那些媒体人把病患的死亡状态描述的太过凄惨,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病毒的阴影之下,其实这种病毒是不会通过接触传染的,更不会通过空气传染,这个基本常识大家常常不知道或者说有意的忽视。

那总的来说,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这种情绪会让我们退回到最初的否定和抵触的阶段,最终妨碍我们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

通过第四个阶段以后就要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了-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要么匆忙应对,要么直接陷入自我崩溃。

这个时候的行动虽然说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常常已经为时太晚,通常都是已经造成了一定损失以后的补救措施,如果经常处在这种场景当中,对任何资源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总的来说,人们对待灰犀牛事件的潜在危险: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

第二个阶段是得过且过

第三个阶段是争吵

第四个阶段是恐慌

第五个阶段是匆忙应对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认知和预防灾难的能力如此不堪的话,那么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将束手无策。即使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但至少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只有意识到我们的盲区所在,时常检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起让人无法忽视的预警系统,设立反应机制,我们才能够及时看到冲过来的灰犀牛。

在最后作者提出了一套灰犀牛游猎攻略,就是应对灰犀牛事件的方法,我们来听一听具体有哪些?

第一个,要承认危机的存在,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尽快的发现影响我们认知的因素,特别是在做决策的时候,要保证开放性,保证持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以欢迎和接受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

第二个,要准确定义灰犀牛事件的性质,要通过定义每一个危机的性质,确定每个事件的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第三个,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制定计划并坚定地予以执行。如果没有能力作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通过一些小的可行性措施开始行动,比如说驾车之前系上安全带给自己买一份保险等等。

第四个,不要浪费危机,危机和灾难必然带来想象不到的机遇,要知道我们的认知倾向或驱动我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情展开行动,不会单纯的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而采取行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危机问题的独特之处,并且把它们作为机遇来面对,这样才能做到不仅仅躲于灾难的袭击,还能从中获益。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盯着远方,越早发现危机越好,这样既能让我们能够观察到危机靠近的过程,更能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和适当的行动。

简单来说,灰犀牛事件既是概率高的事件,又是影响大的事件,我们越是及早的应对处理,损失就会越小。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方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为积极制定行动,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

这本书就讲到这儿了,简单一句话作者就是提醒我们警惕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危机,你听完是不是有一种听政府报告的感觉,就有一种官腔在里面,其实你要是明白这位作者的身份,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味道了。

作者的职业是纽约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而且还是一位媒体评论人,但是从上面说的内容可以看出来,米歇尔·渥克习惯了做顶层设计。

你可能觉得做顶层设计是很难的,其实它并不难,她还是根据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做,就要像你家是一条船在海上走,如果船往右走了,那你就会往左偏一点,往左走了,你就往右偏一点,总之就是遇到问题,只要往它相反的方向说就行了。

比如说气候变暖,对策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说次贷危机了,对策就是减少不良贷款的发放,比如说危机太多了,对策就是警惕危机事件,简单说做计划并不难,难的是行动。

一个方法一旦落实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实际的问题,到时候具体怎么做要承担什么样的代价,要放弃什么样的东西,利弊怎么衡量?这个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是不用考虑的,其实我想说的是,想法和行动之间总是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横在中间,大多数的事情不是脑袋想的那么简单。

所有大问题之所以是大问题,就是因为它的复杂性是几乎不可预知的,一个问题一定会引发新的问题,绝对不是说三言两语只要照着做就能解决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提高风险意识总是没有错的,看到风险早早行动,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这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这是《每天帮你读本书》连续第57天为你分享的第198本书!,祝贺你,今天又听完了一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