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春秋:中药里的中国历史

 铁血老枪 2017-05-15

《本草春秋》写的不是中药的历史,而是用中药写的历史,是一本用当归、远志、甘草、人参等中药串连起来的历史散文集。史书、药书对照来看,同样发黄的纸页上,竟能找到不少彼此印证的章节。

鱼腥草 勾践复国的功臣

鱼腥草遍布南方,只要阴湿处都很常见,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消痈的作用。

我们吃鱼腥草,就算最能保持原气味的凉拌法,也要加一些调料,如醋、盐、糖,讲究些的还要拌上些香油、蒜末、淮扬干丝什么的。但摆在勾践君臣面前的鱼腥草,却应该是不加任何调味的。

因为他们要的,原本就是鱼腥草强烈的腥臭。《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为吴王夫差尝粪诊病之后,嘴里一直有异味,也就是口臭;为了不让大王尴尬,范蠡便命令左右侍者大臣都去采鱼腥草吃——要臭大家一起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嘛。

现在绍兴还有蕺山,说便是当年勾践君臣采食蕺菜——鱼腥草的别名——的地方,山上至今还生有很多鱼腥草。

以鱼腥草乱味掩饰口臭的说法,不如另一个解释更合理:勾践采食鱼腥草,是他不得不带领臣民满山遍野寻找可以果腹的东西。鱼腥草,便是帮他们渡过难关的救命野菜代表。

勾践被释放回国后,越国连年遭灾。最严峻的是,人口严重不足:据《史记》记载,越国战败之时余兵只剩了五千——不是有句老话,三千越甲可吞吴嘛。虽然越国不算很大,但方圆至少也有几百里,那么一块地盘上只剩下几千青壮。遍野都是尸首,幸存的也大多是奄奄一息只吊着一口气,触目是衣衫褴褛皮包骨头的老弱妇雏。如此且不提报仇复兴,想保住性命就得逼着大家绞尽脑汁找吃的去。

身边哪里还有比鱼腥草更多生、更易寻、采了一茬只要一阵雨又出一茬的野草呢?据说鱼腥草的别名“蕺菜”,就是“饥菜”——救饥之菜的文雅叫法。

作为古今中外忍辱负重的第一楷模勾践,归国后的那一番苦行是谁都得为之感动泪下的。“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中这几句话,应该没有丝毫夸张。勾践吃的应该是自己采的野菜,自己采的鱼腥草。

也不仅仅是鱼腥草吧,那段最困难的时期,勾践简直成了神农:民间传说他采食野菜时多次中毒,有次竟然吃得连整个脸都肿了。

一位君主肿着脸耕田挖野菜,这种表率的震慑是极为强大的,越国也就更加有了凝聚力。终于, 大败于夫差的22年后,勾践达到了他这一生的巅峰。之后的越国给后世所有人的印象都是阴暗的,压抑得简直令人窒息。好像勾践在灭了吴国后,多年采食野菜的毒性聚集在一起骤然发作了。

各国派来朝贺的使节轮流上前向勾践敬酒。酒过三巡,殿上的满朝文武越发欢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