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龙店村志序言

 yzsr273 2017-05-15
                                                                             

    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如果将历史的镜头从目前拉伸到民国时期,家乡该是一番什么样的图景呢?

    ——稀稀疏疏、百十多户人家的村庄,村里村外、大大小小散布着十一个大水坑,一年四季水坑里的水都清且涟漪,祖先们在水塘岸边浣衣垂布,风景天成。家乡,虽然不在江南,却水韵丰沛。

    ——村东头、村西南角、村后街,共有三口老井,每个井台上都架着一个铁辘轳,一天到晚,铁辘轳会“吱呀——吱呀——”不停地吟唱,它们把故乡的生活歌吟唱成一桶又一桶甘甜的清泉、一担又一担的歌谣。

    ——村里住着大户人家也住着小户人家,有富人也有穷人,像个花卷馍似的。穷人从富人那里眺望梦境,富人从穷人那里收割富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生活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地重复度过的。

    ——村里的大户人家有南华门、铁裹门、栅栏门、券门、过道等,这几家大户人家有的楼瓦雪片,豪宅盖地,他们出出进进,长袍马褂,衣着光鲜,好不风光。有的也徒有架势,步履维艰,将就度日。

    ——村里的穷人住的当然是茅屋陋舍,他们祖祖辈辈过着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冬闲的静夜,如果谁能在街头侧耳倾听,就会听到很多家里有纺车的嗡嗡之声似乎汇成一片汪洋。尽管如此,多数穷人都是缺吃少穿。尤其荒春,最为悲苦。荒春,是穷人生命中一年又一年的难关,只要能度过荒春,其他时光基本都能熬过。

    ——村里还出了一个画家叫张廷梅,其笔名龙桥,缘于村东头有青石板桥一座,村西头有青石板桥一孔。张廷梅曾在国民党的首都南京举办过个人画展,一时成为美谈。他一生热衷于专画芦雁,至今西安美术博物馆内还收藏着他两幅画作。

    ——村里那时还有不少的文化人,有精通中医的,有精通外科的,有从事针灸的,有从事教书的,小小村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可以自给。

    ······

    故乡诞生于明朝中叶,一开始全村仅有四户人家,分别姓张、姓高、姓丁、姓梁。之后漫漫岁月里又陆续增添了30多个姓氏的人家相继到此居住并繁衍生息,渐渐成为今天有300多户人家的村落。

    历史深处的故乡,的确是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这里不缺少故事,不缺少传奇,有好人也有坏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故乡的历史,构成了后代热心关注的人文史话。

    自共和国建立之后,故乡与赤县九州大地一同进入崭新的时代,贫苦大众翻身成为社会的主人,历史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蔚然成风。遗憾的是后来的文革将故乡引向歧路弯道,幸亏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故乡始有今日之貌。

    故乡的村名叫双龙店,村名的来历,据说是就是因为村东头和村西头各有两座青石板桥。

    有一首歌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由此看来,泱泱中华如果取名为“大双龙店”的国号好像也很合适。

    家君曾说,建国之初,全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而故乡正好有四百五十多人口;当全国的人口进入“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时候,故乡正好有六百多口人;当全国进入“七亿人民七亿兵”的时候,故乡正好七百多口人······当全国人口达到十三亿的时候,故乡也正好是一千三百多口。就中国人口的发展速度而言,故乡确实是大中华的一个缩影。

    时下,我们国家基本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有道是,盛世修志,我们理当将故乡的历史人文流传在津津乐道的书页里,让全村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家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下老鸹窝。”追根溯源,故乡的诸族诸姓几乎都是从明朝洪洞县的移民。600年前,由于连年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中原地区赤地千里,渺无人烟。据史载,洪武、永乐年间曾先后十八次迁徙山西之民于华中、华北、华东各地,明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还频频回头留恋地张望,在漠漠无边的大地上,好像只能看见那渐行渐远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原本是从同一个故乡千里迢迢而来,不期又到同一块田园上扎根落户,从他们那时起,一代又一代传至我们这里,从我们这里还会一代又一代再传至无数子孙后代,我们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这同一块田园上,同一个村庄里,这该是一种缘分,该是一种亘古已久的缘分,该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缘分。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 因此,通过这本村志的编修与出版,应该从文化层面上贯通邻里的人文意识,道德理念。

    尽管志书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但是,在编修这本村志的时候,我们坚持立足于这样一个重心:为先贤立传;为家乡立心;为后世垂范。让讲道德,重仁义,尊老敬贤的文化精髓能够成为世人的风尚。

    文化,大而言之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小而言之,是一种品位、是一种凝聚力。但愿这本村志能给读者带来文化上的愉悦,道德上的滋养,情感上的通融,灵魂上的升华。从而让故乡这块美丽的田园永远保持着向善向美的力量,永远生长着风清气正的生命。

    对于长年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有我们童年的足迹,有我们童年的梦境,虽然他乡有我们的事业,有我们天地,但是,能锁住我们内心世界的,只有是故乡。故乡永远是我们梦境升起的地方。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信哉!

                               

                                                                           史岑写于2013年4月

 

 

 

 

 

 

 

关闭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