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词名句,说理,物性事理,片面与全面,角度
【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注】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②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③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④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说明】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更多有关哲理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
【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不仅歌咏了庐山之奇伟神秘,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观庐山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诗人言自己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自己的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行动被庐山的丘壑所制约,看到的景物也就只是庐山的冰山一角,所以根本不可能透彻地了解庐山。这两句议论新奇,发人深省,阐述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哲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的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其实,这两句所说的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作者将这个道理融入到观庐山的体会中,显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责任编辑:夏素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