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昵称VChmUhmv 2017-05-16

她,一位普通的农家女,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远渡重洋,学习织锦技术,并在晚年回到上海故乡,将汉朝的纺织技术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她也因此被广大民众长期尊崇,称为“人间织女”。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一、饱受凌辱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的上海乌泥径镇上的一个穷苦人家。当时,正是宋元更替、兵荒马乱之际,遍地狼烟。

黄道婆出生在贫困家庭,又身处乱世,自然是缺吃少穿。由于世道艰难、家境贫寒,砍柴做饭、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她是样样精通。她心灵手巧,勤学好问,常能举一反三,活儿干得又快又好。

七八岁的时候,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失去双亲后的她孤苦伶仃、生活无着,为了活下去,只好选择到一家富裕人家做了童养媳。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黄道婆进入的这家虽然富裕,也只是一般的富户,而且主人极其吝啬。所以,黄道婆的日常生活非常苦。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偶尔起得晚了,婆婆就会狠心地揪着她的头发把她从床上拽起来。春夏秋冬,天天辛劳地做着一个大人的活儿。冬天的时候,双手的手指都被冻得生疮、肿胀。小小年纪,她就要照顾一家人的起居。

二、苦中思索

黄道婆出生前,她的家乡已经从闽广地区学会了棉花种植。乌泥泾镇引种后,当即就在一个叫“八千亩”的土地上播下了棉种。黄道婆少年时期,棉花种植已经大范围地普及到了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作为一个女孩,学习女红手工自然是少不了的。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童养媳黄道婆,为生活所迫,更是必须学会更多的手艺,她早早地就跟着邻居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刚开始学的时候,她并不熟练。弹棉絮时,弹得不透不净,自然少不了招来婆婆的一顿毒打;卷棉条时,卷得松紧不匀,又被婆婆一顿臭骂;纺棉纱时,看着粗一段细一段,凶恶的婆婆非打即骂。

为了争气为了少挨打,她更加用心的日夜学习,勤恳努力。边干活她就边想,能不能找到个轻巧的办法呢?但毕竟年龄还小,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活儿等着她做,所以只能将这个念头默默地埋藏在心底。

三、毅然出逃

黄道婆小小年纪就负责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但她没有被这些苦难所吓倒,反而一有闲暇就继续练习纺织技术。日子不长,黄道婆就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

如果生活能如此安然度过,也没什么不妥。但生活总是画出许多椭圆的抛物线,出人意料地被厄运迎面袭来,令人猝不及防。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这天,黄道婆早早就背着农具下地干活了。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到了家中。推开院门,迎接她的竟然是一场毒打。又急又饿的黄道婆被丈夫拖着扔到了柴房,并且残忍地将房门锁上。

半夜时分,黄道婆渐渐地恢复了知觉。看着黑黢黢的柴房杂乱不堪,自己的命运和这些柴草一样,随时都可能被扔掉烧成灰烬。

她觉得,必须逃出去。否则终有一天会被这家人折磨死。想到这里,她艰难地站起身,她活动一下酸疼的身体,慢慢地爬上杂物,掀开并不结实的屋顶,悄悄地逃了出去。逃出家门后,她开始夺命狂奔。因为她心里清楚,如果这次被婆家抓回去,凶多吉少。

清晨时分,黄道婆逃到黄浦江边,遇到了个善良的船家。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四、不惧风险

起航后,在船上,老船主听完黄道婆的哭诉后也落了泪,看着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心生怜悯。给她拿来了食物,又劝说她不要悲观失望,生活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船行至一个口岸,船家又捎了一个要南渡的女人。这个女人一上船,黄道婆就被她身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惊呆了。她就移过去与这位妇人谈起来。交谈中,黄道婆得知,这位阿姨来自海南岛崖州,身上的服饰是当地黎族妇女自己织出来的。一听说还有能织出如此人间彩缎的地方,就产生了浓厚兴趣。阿姨见她感兴趣,就向她描述起风光旖旎的海南岛风光,黄道婆聆听着幻想着,心思早已飞到了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她坚定了信心:既然已经逃了出来,命运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一定要乘此机会学到这种纺织技术,她就请求阿姨带她到海南岛,说想学织布技术。阿姨听她讲了自己的经历,颇为同情,就欣然同意了她的请求。

她忍受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和阿姨一同在占城下船,然后再次搭乘渔船,经过长途远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崖州。

五、海南拜师

黄道婆一到这个地方,就被朴实敦厚的黎族人民的热情震撼。黎族同胞的款待和真诚,让黄道婆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很快就同这里的姐妹们打成一片,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绿树鲜花。

要想学习黎族织布技术,首先就要过语言关。于是她没日没夜地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吃饭、歇凉,甚至睡觉之前打招呼都不忘用黎族语言。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在黎族人全心全意教授她纺织技术的同时,黄道婆也把汉族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黎族姐妹。安稳的生活,和谐的环境,欢快的心情,让黄道婆觉得自己居住到了人间仙境,她愈发勤恳练习黎族纺织技术,很快就掌握了全部的纺织工艺。

六、返回故乡

岁月如梭。转眼间,当初一头青丝的黄道婆已经满头银发,在崖州黎族地区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公元1295年,黄道婆依依不舍地泪别黎族姐妹,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途。

元朝灭掉大宋以后,皇帝设立了“江南木棉举司”,大量征收棉花,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她回到了故乡乌泥泾,幸好还有许多旧相识健在。大家见黄道婆回来,都聚在一起畅叙旧情。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当年的丈夫一家,早已在战乱中先后去世,让她毫无牵挂地安下了家。

在与姐妹们聊天后得知,家乡的纺织技术依然那么落后,她难过地掉下几滴泪。她觉得,自己必须尽快提高家乡人民的纺织技术,尽己所能,全部传授。

七、造福于民

黄道婆小小年纪逃出松江,远渡海南学得技术的事迹,本来就让那些老乡们惊异不已,听她讲起黎族民众优良的制棉技术和民情风俗等故事,妇女们整天围着她听得痴迷留恋。

刚开始回来的时候,她见家乡姐妹还是采用自己逃走以前的去籽方法,就把黎族的方法教给大家。

但是她觉得,如果单单靠黎族这种方法擀籽,速度还不够快。想来想去,她猛然想到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一亮,立刻着手与大家制作样机,很快,经过她依据脚踏车原理改造制成的轧棉机就诞生了。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这种轧棉机,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立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横梁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又省力,又出活儿!

受这个轧棉机成功的启发,黄道婆又把沿用多年的小弓弓身,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槌击弦。经过如此大规模改造,这种结实有力的大弓弹起棉来,铮铮响动,劳作之余仿佛弹奏起了悦耳的音乐。

改革了这两项后,黄道婆又马不停蹄地进行又一项革新。她在揣摩纺纱工序无数次后,创造出了三锭脚纺车,彻底代替了过去单锭手摇纺车。

棉纺技术,这项政府一直掌握核心工艺、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做好的事,在民间大规模得以流传。这其中,黄道婆功不可没。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织布工序上,黄道婆也作了革新。她融合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和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和众乡亲共同研究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帨(手巾)等产品,上面出现了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一时间,“乌泥径被”名驰全国。

黄道婆回乡后这几年,相继进行了几项改革创新,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纷纷采用她的方法,制棉业逐渐兴旺起来,很快就有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她所在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千多户专靠棉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

公元1330年,85岁高龄的黄道婆溘然长逝,离开了这片生她养她的皇天后土。

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每天都有人给她上供祭祀。

纺织鼻祖,人间织女,古代纺织业最伟大的革新家黄道婆

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歌谣。

她的功绩永不磨灭。为弘扬黄道婆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来者,公元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华径镇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在墓地旁建造了黄道婆纪念馆,陈列展品300余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

九、史载

《辍耕录》记载了黄道婆的事情。《辍耕录》是记录元朝史事的札记。

一名《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元末明初陶宗仪著。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词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