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说起,儒家的血性和“野蛮”

 昵称27106408 2017-05-16

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说起,儒家的血性和“野蛮”

孔子讲学图

杀害父亲的仇人,不能和他共同存活天下。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身携带兵器准备杀掉他。杀害朋友的的仇人,不能和他共同存活在同一个国家……

如此掷地有声的“复仇”宣言,在当代文明社会读来可能会深深被其中的“血性”震撼,也难免会有人将这种古老的复仇方式申斥为目无法纪的“野蛮”。

然而,这“野蛮”又充满血性的字眼的出处,却可能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源出《礼记 曲礼上》,《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被尊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说起,儒家的血性和“野蛮”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待“复仇”则是以相应的“礼制”加以限制了,但如果有人以为孔老夫子是单纯的迂腐说教、甚至教人忍让包容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提供的是“复仇”相应的措施:

子夏问孔子:“对待杀害父母的仇敌,要如何处理?”

孔子说:“枕着盾牌睡在草垫子上(牢记父母的仇恨),不去做官(专心准备报仇),不能和仇人共存天下。随身携带兵器,不管是在闹市还是在宫殿,立即和仇人生死相搏。”(不得不说,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孔老夫子绝对是将“目无法纪”贯彻到底了)

“如果是杀害兄弟的仇人怎么处理?”

“不和仇人在一个国家做官。如果是奉国君命令出使(代表国家形象),遇上仇人也不可决斗。”(也就是说,不担任国家使者的时候,遇到杀害兄弟的仇人还是要血溅五步的)

“那么杀害堂兄弟的仇敌又该怎么处理?”

“不要自己带头,要由受害者(直系亲属)带头,自己就拿武器跟在他后面去报仇。”

在许多当代人的思想中,儒家的形象还停留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软弱模样,然而先秦时代儒家的“六艺”中,除了“礼、乐、书、数”这些文绉绉的学问,还包括“射”(包括弓箭、弩、弹弓,可广泛运用于军事或狩猎)和“御”(驾驭战车战马,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战车是主要军事工具),孔子的理念无疑也是让儒家子弟“兼资文武”的。

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说起,儒家的血性和“野蛮”

也有部分人不去了解就肆意攻击孔子,认为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华夏民族注入了软弱根性因而丢失了血性,这无疑是非常可笑的。儒家思想(至少孔子的初衷)从来不是教人面对欺凌伤害去一味忍让退缩,而是要竭尽全力的去抗争。孔子也坚定的斥责“以德报怨”思想的腐朽,认为他人给我恩惠我当以恩惠去报答(以德报德),他人对待我的恶行就要以相应的惩罚来还击(以直报怨)。

只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孔子的思想多被后人断章取义甚至扭曲篡改,这无疑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时至当代的法治社会,“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理念或许已不可取,但当我们的人身和权益受到威胁时,我们或许不该再去卑微的忍受,有时候也该尝试遵循孔子的教诲去反抗和回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