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症施治》.气、血、津液辩症

 洪荒之狼 2017-05-16

《辨症施治》.气、血、津液辩症


气、血、津液流行全身,一切组织、脏腑都是靠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过来,气、血、津液的产生与发挥作用,又必须依赖脏腑的功能正常。例如必须依靠肺的呼吸和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气才能不断的产生;必须依靠心的推动,血液才能周流全身。因此,气血的病症与脏腑的病症是密切相关的,在辨症施治时,必须注意这种联系,才能避免片面性。一、气、血病症
(一)气的病症内脏发生变化,最多出现“气的”病理现象,因此了解气的病理现象,对于多数疾病的辨症施治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气的病理现象,可概括为“气虚”和“气滞”两种。
1.气虚:“气虚”是全身或某一内脏出现衰退的病理现象,在某些慢性病人、老年人、疾病的恢复期以及体质虚弱者,常可见到“气虚”现象。
主要症候:疲倦无力、语声低微、呼吸气短、自汗、脉细无力等。这些症候之中,又以疲倦无力和脉细无力最为重要。
治疗原则:补气。常用党参、棉花根、黄芪、白术、甘草等药。可用参苓术草汤(旧名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由于“气”属于阳的范围,所以气虚与阳虚证候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不同之点,阳虚则生寒,出现“寒象”,如经常怕冷、手足冷、出冷汗等。其次,虚的症状也更为突出。
气虚和阳虚是在总体上指组织活动和抗病能力的减弱,但进一步分析,气虚有肺气虚、脾胃气虚;阳虚有心阳虚(或称心气不足)、肾阳虚(或称肾气虚)等分别。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呼吸短浅、懒言怕动、语声低微、自汗是一般气虚的共有症状,再加怕冷、手足冷,是一般阳虚的共有症状。但由于各个内脏机能不同,所表现的气虚和阳虚症又有它各自的特点,例如肺气虚,是指既有一般的气虚症候,又出现肺功能减弱的情况。其他可以类推,在脏腑辨证中还要介绍。先列表4以资参考。
表4 常见各种气虚和阳虚症候异同简表
气 虚
阳 虚
共有症候
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呼吸短浅、懒言怕动、语言低微、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脉软无力
气虚症候再加明显怕冷、手足冷、舌淡或胖大、脉沉细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呼吸短促,动则更甚,咳嗽多痰,懒言音低更突出

心悸、怔忡、气短、神疲
心悸、胸闷、气急、甚至不能平卧,紫绀、下肢浮肿
脾胃(中气)
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脘腹胀闷、大便稀薄、四肢倦怠、内脏下垂
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肠鸣,大便泄泻,完谷不化,水肿

腰膝酸软、脑力减退、听力减退、头晕目眩、耳鸣、小便清长、尿有余沥甚至失禁、遗尿或癃闭、水肿、性机能减退
同左,再加明显寒象
2.气滞:气运行于全身,应该流通疏畅,如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称为“气滞”,有时称为“气郁”。情志不舒、饮食不调、受感外邪以及外伤“迸气”,都可引起某一部分的气滞。
主要症候:疼痛、胀闷是气滞的主要证候。如气滞胸肋则胸肋痛,脾胃气滞则脘腹痛。疼痛时轻时重,且与精神因素很有关系;部位也不完全固定,表现为“攻痛”、“窜痛”性质,这都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处疼痛外,气滞多见胸闷、腹胀,这种闷胀在嗳气、排气之后可暂时得到减轻。此外,还有乳房作胀、里急后重等症,也属于气滞的范畴。气滞的症候,在肠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病、胆道疾病、慢性肝炎等许多疾病中,都可见到。
治疗原则:理气。常用香附、木香、枳壳、青皮、陈皮、郁金、川楝子等药,可用理气止痛方加减。
(二)血的病症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病理现象,主要有血虚、血瘀和血热。这三种情况与出血(中医称为血症)很有关系。
1.血虚:血虚是人体内血液不足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其原因主要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所致。各种失血后,血去过多,新血一时未能补充;消化吸收机能减退或发生障碍,或因“气化”功能不足,以致食物中的精华不能吸收以化生血液;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以致慢性病迁延不愈,肠寄生虫病等都能导致血虚。
主要症候: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是血虚的最主要的症候,其他如心悸、手足发麻、失眠等也常可见到。
治疗原则:补血。常用当归、熟地、白芍、首乌、阿胶、旱莲草等药,可用四物汤加减。
由于血属“阴”的范围,所以血虚的症候与阴虚的症候有相似之处。但是阴虚有“热”象,而血虚无“热”象。
血虚和阴虚在总的概念上是指人体阴血的亏损。进一步分析,血虚还有心血虚、肝血虚;阴虚还有肺阴虚、心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分别。眩晕、心悸、失眠、爪甲色淡、手足发麻、脉细、舌淡,是各种血虚的共有症候;如有内热、心烦、掌心足底发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有裂纹、舌苔光剥等是虚热现象,是各种阴虚的共有症候。但表现于各个脏腑,还各有其特点,在脏腑辨证中还将介绍,现列表5以作参考。
表5 常见各种血虚和阴虚症候异同表
血 虚
阴 虚
共有症候
眩晕、心悸、失眠、爪甲色淡、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脉细、舌淡
眩晕、心悸、失眠、面部升火、内热、心烦、掌心足底发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有裂纹、舌苔光剥等热像

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
心悸、失眠、盗汗、心烦

食欲不振或嘈杂,口干喜饮,大便干结

眩晕、爪甲干枯、夜寐多梦、月经不调、经量减少或经闭
眩晕、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夜盲

腰痠、膝软、足跟痛、眩晕、耳鸣、齿牙松浮、头发枯焦稀疏、遗精、形体消瘦
2.血瘀:血液周行于全身,如血流不畅或局部有血液停滞,便会出现血瘀的病理现象。可有局部损伤出血以及各种内脏和组织发生病变所形成。跌打损伤、各种出血后、心脏病、肝硬化、晚期吸血虫病、肿瘤以及妇女月经病、产后疾病,都可出现“血瘀”的现象。
主要证候:
(1)不通则痛,疼痛是血瘀最突出的一个症状,并常随瘀血所在处表现出有固定部位。
(2)胸腹内有较坚的肿块(癥瘕积聚)。
(3)出血有血块,血色紫暗。
(4)跌打损伤后伤处出现肿胀青紫,脉细或涩,舌边色紫或有瘀斑,面色晦滞。
有些瘀血病症皮肤干燥无光泽或出现蟹爪状红丝红缕(蜘蛛痣)。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当归、丹参、酢浆草、虎杖、赤芍、益母草、马鞭草等是常用之药。重者、时间久者可进一步加用三棱、莪术、山甲、地鳖虫等破血、消坚的药物。处方常用桃红四物汤或和营止痛汤加减。
血瘀症可见于多种疾病,因此,活血化瘀法在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心脏病、慢性肝炎、肝硬变、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脑血管意外、无脉症、肢端动脉痉挛症(旧称雷诺氏病)、血栓闭塞心脉管炎、眼底出血疾患等都可出现瘀血症候而采用化瘀法治疗。如血栓性脉管炎,祖国医学称为脱疽,发病后剧烈疼痛、肢体麻木、发凉、间歇跛行,病情发展严重时,皮肤黑紫,最后溃破坏死,骨折肉腐,肢体坏疽。
3.血热:血热不仅见于以发热为特征的热性病过程中,在非热性病中也常遇到。许多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多形红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病过程中,有时也可见到血热的症候。
主要症候:血热有二大表现:
(1)出血,如呕血、咯血、便血、尿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量常较多,血色鲜红。
(2)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同时,可见到心烦、口渴、苔黄、舌红、脉数等症。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昏迷。
治疗原则:凉血清热。常用鲜生地、鲜茅根、紫草、丹皮、赤芍、蒲黄、地榆、小蓟等药物。可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加减。
(三)气与血在辩证上的关系气与血在生理上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在辨症上须注意下列几种情况:
1.气血倶虚:气虚与血虚常可同时并见。血虚病人,往往由于全身机能衰退,同时呈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症候。在治疗上必须气血双补,而且重点还应放在补气方面。这是因为补气药有推动血液运行,促进血液新生的作用,所谓“气能生血”。其次,补气药多有增强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使血液的来源得到充足的供给。例如贫血病人可见到较典型的血虚症候,如满色苍白、指甲色淡、舌质淡、头昏、心跳,但同时又呈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症候。用中草药治疗就须补气药与补血药配合应用。
2.气随血脱:气随血脱表现于出血量过大后,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重按无力,血压下降,出冷汗,甚至昏厥。这时候的治疗,认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血脱者当先益气,用独参汤(人参或党参)煎汤顿服,不但可救虚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收到止血的效果。
3.气滞血瘀:气滞和血瘀每多同时存在,例如妇女月经不行,或经血中夹有瘀块,经来腹痛;跌打损伤后,筋肉挫伤而气血瘀阻;均须以活血祛瘀药与理气药同用。某些瘀血症且常由气质所导致,在“血瘀”形成之后,既有瘀血见症,同时气滞症候又仍然存在。例如慢性肝炎病人,肝区胀痛,肝脏肿大压痛,或质较硬,就属于气滞导致血瘀的表现。在治疗上就须活血药与理气药同用。
二、津液病症
津液病症有津液不足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两个方面。
(一)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可出现于高热、多汗、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情况;同时由于津液不足是体内阴阳失调的一种表现,也可出现于其他情况,并不限于上述原因。
津液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口渴,咽喉干燥,唇、舌干燥少津,皮肤干燥不润、皱缩,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这类症候又称为“伤津”。伤津现象可与阴血内热现象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存在。
津液不足的治疗原则是养阴生津。常用生地、玄参、麦冬、沙参、石斛、天花粉、芦根等药物。可用增液汤加减。
(二)津液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津液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主要与“气化”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心、肺、脾、胃、肾以及膀胱任何一个脏腑功能发生障碍,都能影响到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并使一部分津液转化为病理产物,在局部或全身潴留,形成痰饮、水肿等病症,详见有关章节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