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体育热”遇上“小镇热”......

 孤凤 2017-05-16

实话实话是很容易招人烦的。

但有些话该说还得说。


转变增长方式,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消费升级,加快城镇化步伐......当“体育热”遇上“小镇热”,“体育小镇”就在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超级靓帽,被戴到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红得发紫,热得发烫。

两热相遇,不发烧才怪。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体育产业发展,还是小城镇建设,从落地及内容的需求看,“体育小镇”的概念可谓生逢其时,但如果只是顶着这个帽子而干着纯粹圈地运动的勾当,则不仅会坏了这顶帽子的名声,还很有可能会搭进去企业发展的良机。


从形态上看,“体育小镇”的发展模式无外乎三种:1)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内生式”;2)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的“外展式”;3)以前两者中某一类为主的混合式。此三种范式的关键驱动因素各不相同,比如第一种需要基于价值链集聚的企业集群,第二种需要有“目的地吸引物”等等。


在各地实践中,第一种模式以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为主构成,缺少上下游企业的进驻,尤其是工厂居多而技术、研发或创意性企业偏少,不利于转型升级。第二种呢,则是依据区域自然禀赋设计出来的赛事入驻偏多,而常态化运营型项目偏少,尤其是作为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严重缺乏,有助于建立“消费场景”的经营性产品不足,盈利情况堪忧。


笔者并不反对在“体育小镇”当中进行适度的商业地产或住宅地产的开发,在某些区域甚至很需要这样的开发,以满足入驻企业或者普通消费者所需。但作为规划者乃至投资者,需要在决策时考虑清楚三个关键问题:1)企业/消费者能够来得了?2)企业/消费者能否呆得住?3)企业/消费者能否产/花得出?


上述三个问题,在第二种模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一些地方,或者基本交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哪怕是有计划地提出解决方案),或者缺少独特而鲜明的“核心吸引物”,或者缺少可持续性常态化运营的项目,就满腔热情地规划出每年要引进多少赛事,吸引多少游客,创造多少产出等等。更有甚者,连基本的营收测算都没有,就开始投资做徒步线路,骑行绿道之类的项目。弱弱问一句,您怎么赚钱呢?答曰,政府补贴啊,赛事赞助啊,巴拉巴拉......


目前市面上所见到的有些所谓“规划”,基本上采取同一个套路,在概念上想出几个高大上的标签,“XX中心”,“XX集聚区”,再对着地图弄个“几轴几圈几带”的布局方案,提出几个赛事引进项目,一番自圆其说之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至于劳心费神的消费者调研、对标案例研究、商业模型建构之类的事情,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其实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不能完全赖规划者,毕竟需求决定供给,当甲方只在乎“有没有”而不那么关心“行不行”的时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会去干呢。


当然,聊胜于无。愿意花钱做规划毕竟还是好的,还有一些地方,无论政府也好,投资者也罢,起初不肯为智慧花一点点钱,只有在投资了几个亿后发现本以为该来的没来,期待中的目标还远远挂在天上,这才想起来寻医问诊,实在是一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情。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更有甚者,至今仍然在那里头疼医头地修修补补,可悲可叹啊。


坦白说,在前几年,笔者也曾不得不因此做了些表面文章。但当你眼见所付出的努力被审阅之后长久地锁进决策者抽屉里的时候,那种无价值感会越来越强。于是我开始问自己和同事们,为了那点咨询费,值得么?我们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去创造?


感谢这个时代,也感谢我的客户们。

因为时代赋予的机遇,也因为客户的信任,其后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那些愿意做正确的事情的朋友们。或许正应了那句话,人以类聚吧,我们有幸在客户提供的机会中去实践所思所想,相信时间会是最好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