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不是强迫别人,或者被人强迫

 昵称22998329 2017-05-17

在连续写了《《摔跤吧!爸爸》观后》和《别再拿演员的体重说事了》之后,读者留言里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


电影中阿米尔·汗饰演的执拗父亲,强迫两个女儿学习摔跤,这究竟是家长逼迫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实现个人梦想;还是家长对子女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为他们的未来负责?读者的分歧相当大,如果大家可以面对面的话,我估计能当场就吵起来。


我个人的成长环境比较宽松,从小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只去过补习班。那还是我自己联系的,那是因为我初中的英文老师水平实在太烂,我担心自己考不上高中。所以到了今天,我不会弹钢琴,不会跳拉丁,连中文书法都不灵。在今天,我朋友家的小孩子大概没有谁可以不在周末去学点什么,无论是英文还是绘画。和我相比,他们肯定活在某种程度的强迫之下。


如果我把这种强迫往前推一点点,那么,电影《摔跤吧!爸爸》的问题同样也会出现:如果我的某位朋友,觉得他的孩子有小提琴上的天赋,应该举全家之力培养。但是孩子并不想学,于是这位朋友就用威胁、体罚等等方式逼迫孩子朝着专业小提琴演奏家的方向前进。这是家长逼迫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志,还是为了孩子的天赋和前途着想,做的理性选择?


中国人大多是现实主义者,以结果为导向。在电影里,两个女儿都拿了全国举重冠军奖牌,这是一个成功的结果。大翻译家傅雷把儿子打得头破血流,强迫儿子练琴,最终傅聪成为了一代著名钢琴演奏家,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结果。站在这样的结果上倒回去看,我耳边就会响起那句熟悉的话:你在将来会感谢爸爸的!


问题是,冠军只能有一个,钢琴演奏家也不会有太多。更多孩子并没有获得成功,这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推理就能想到。两个没拿到奖牌的魁梧印度女孩,举重对于她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一个会弹钢琴但是水平非常一般的人,他除了钢琴之外没有别的一技之长,钢琴对于他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获得成功,站在现实主义者的角度,“你在将来会感谢爸爸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获得兑现。那么,这背后的强迫意义何在?


可能只能用心灵鸡汤敷衍一下了:我不知道强迫能不能成功,但是我明确地知道,不强迫的话一定没有成功的机会。


如今的这个社会价值非常多元,现实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只是人群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人非常明确地反对这种强制,认为应该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个人意志和个人选择。是否成为冠军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发挥出了他的个人天性,是否能够顺从自己的心意,找到人生幸福。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不单强迫女儿学习摔跤是不能接受的,几乎所有其他带有强制色彩的行为都应该尽可能的少。


但是这种想法会立即触发那个老问题: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意愿为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后果么?孩子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么?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为什么法律上需要年满18岁才可以自己签合同,无需家长作为监护人过问?如果一个民事合同都需要年满18周岁才被视为拥有真正的判断能力,那为什么在人生选择这种大问题上,一个孩子却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我是这么考虑这个问题的:依然以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例,电影里的爸爸强迫自己的女儿参加摔跤训练,原因在于他自己也活在某种被强迫的环境之下。爸爸做出了摔跤训练的选择,这种选择本质上并非是出于真正的个人意愿。因为以爸爸的教育程度、社会阅历、个人能力,他能够看到的是有限的几个选择,而且把这几个选择当做了选择的全部。站在他的角度,女儿如果不参加摔跤训练,成为专业运动员的话,她们的人生就是去嫁人,然后做一辈子家庭妇女。


如果这位爸爸在印度走南闯北,眼界开阔,见识过印度社会里的各种上升渠道,那么,他未必觉得女儿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未必只有成为摔跤运动员这一条路可走。当女儿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他能提供更多选项和更多建议。但他并不是这样的爸爸,他困在了他的当下,困在了他当下的经验、阅历、知识和社会认知里。即便他自己清醒地知道这一切,他也没有多少手段可以改变现状。因为他自己被外部条件强迫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以他的能力,他没有办法走出他的村子,见到更大的世界。


困在一条村子里,壮志未酬,为贫苦的生活所折磨,一个人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朝着自己坍塌下来。那么,他会强烈地感觉到被这个世界强迫。所以,一个人要么选择放弃,随波逐流,寄望于来世,要么会选择对抗,承受这个世界带来的所有压力。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电影里的父亲选择了对抗,他在摔跤上看到了一点点对抗的希望。那么,他选择自己的女儿作为这种对抗的一部分,努力把她们打造得更为坚硬一些,可以独自和世界对抗,就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同样活在某种强迫里,活在某种被强迫的环境之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我们的今天可能是昨日对抗的成果,也可能是永远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同样的,我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知见,也受限于自己的教育程度、社会阅历、个人能力。你和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并不会相同,你觉得孩子如果不参加素质教育,就无法面对未来的竞争。而我觉得这个世界的背景音乐并不是竞争,而是保全自我。这里并没有孰是孰非,如果说世界是一道题目的话,你我搜集的线索不一样,你我搜集线索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我们得出的解答也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存在于一个相同的世界,但是又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我可能受困于经济条件,你可能受困于认知水平。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的宽容可能在你眼中是一种不负责任;而你的负责在我眼中可能是一种意志剥夺。而所谓共识的部分在于,你我都应该清楚一件事情:对方都是在身处某种被强迫的环境中,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有限认知,做出了自认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是一个相对主义者,认为每一种选择都有等同的权重,选择A和选择B没有本质区别。不,我并不这样认为。当孩子不明原因发高烧的时候,如果我是一位城市里的父亲,我会送孩子去儿童医院,回家做冷敷,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排查家里可能治病的因素,在下一次就诊的时候提供给医生作为参考;如果我是一位封闭山村里的父亲,我也会送孩子去诊所,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我会寻求巫师的帮助,做驱邪仪式,做献祭仪式,给孩子灌草药。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无论城市父亲还是山村父亲,都做出了自认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但我并不认同山村父亲的做法,因为我不觉得他的方式会有效,是真的对孩子有利。


但我不会去冒险,纠正这个父亲的做法,让他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这不是一个正确与否的选择题。如果我要去和他争辩和讨论,我事实上是要去彻底改换他对世界的看法,对医学的看法,对疾病的看法,我要把我认知的这个世界全部塞进他的脑袋里,替代他原来的那一套东西。我不认为自己会成功,相反的,我认为我们会因此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引发巨量的仇恨和鄙夷。他要维护的不单是父亲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因为我的缘故而崩解,这是他所完全不能承受的代价。因为对于世界的理解崩塌了,他自身也就没有地方存在了。让他接受一个没有草药,没有精怪的世界,就如同让我接受一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数学,也没有牛顿力学的世界一样。


回到最早的问题上来,究竟是强迫还是尽责?我的答案是:都是强迫。我们都被别人强迫,同时我们也在强迫别人。我们对别人的强迫感受强烈,可是对自己强迫别人却毫无知觉,甚至觉得理所应当。那不过是因为在我们理解能力之内的小世界里,这种强迫是一种基本作用力,叫做爱,关心或者别的什么,我们不认为那是一种强迫。看急诊上冷敷是强迫,喂草药跳大神也是强迫,而双方如果还存在彼此理解的可能,那大概只有各自退一步,发现自己被囚禁在个人有限的知见里。只有这样,喂草药跳大神会有一天能变成看急诊上冷敷。


幸运的是,在这个例子里可以用医治不明高烧的成功率来证明哪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更好,哪一种为孩子做出的选择更好。不幸的是,无论是强迫孩子学摔跤学钢琴,还是回归天性自由生长,看到结果的那一天都太过久远,以至于我们很难去公正评判。



题图摄影:lisa runnels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如果我当年被强迫学钢琴的话,也许现在还会有头发。但是,因为有头发就会太过英俊,无法专心学习。无法专心学习,就无法成为白领,攀上人生巅峰。无发攀上人生巅峰就只能上网玩耍,那么我就只能成为主播,每天喊麦。每天喊麦,收粉丝的道具和打赏,我现在本可以坐在玛莎拉蒂里兜风啊!如果当年被强迫学钢琴的话......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