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社区设置养老机构,有哪几种建设模式?

 快乐英平 2017-05-17

设模式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功能置换;二是原址扩建;三是空地新建;四是社会资源整合,合计9种模式。其中,每种类别针对现实的差异还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所有的建设模式都基于两个设计要点:一是增加的养老服务设施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功能上都应与社区本身匹配;二是其建设或改造成本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以保证经济性和实用性。

1.功能置换

“功能置换”是多种建设模式中最常见也最易实现的模式,但在功能用房紧缺的情况下往往伴随着“原址扩建”。

(1)居住单元的功能置换

主要指对原居住单元的内部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和适老化改造,形成养老机构、托老所或是日间照料中心。这种置换模式不但能较好地保留小区原有的居住环境,还能有效提升其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2)运营不佳店面的功能置换

不少社区都存在一些商铺、餐馆因地理位置不佳或是运营失败导致生意清淡、面临倒闭的现象,如将这些店面全部或部分置换为老年活动室、老年食堂,就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将设施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原本失活的店面也能重新树立价值。

(3)沿街商铺的功能置换

在整个街道中,沿街商铺的位置一般开放性好、标识度高、可达性佳。而且,当这条道路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社区交界位置时,其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将远高于社区内的其他位置。如果能将其中几个商铺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那么它的辐射范围可覆盖到周边几个社区,设施的效益也会大幅度提升,对街道社区养老的发展有较大帮助。

(4)社区服务中心内的功能置换

对于占地面积不大的设施,譬如老年服务中心站、服务站,可以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增设功能用房或是开设服务窗口的形式满足。这样不仅能节约设施的建设成本,也有效提高了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

2.原址扩建

(5)原址扩建

当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程度加深时,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床位和配套功能往往处于滞后状态,满足不了当下的规范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原址扩建的方式来满足老人需求。相较空地新建,这种建设模式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和建设资源。

3.空地新建

(6)空地新建

空地新建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在居住单元底层架空区域中新增功能用房;二是在社区规模较大、土地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在空地上建设大规模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

4.社会资源整合

(7)将养老机构及托老所与幼儿园、学校并设在人口呈现负增长且深度老龄化的若干年后,将幼儿园或学校与养老服务设施连接起来,有效利用既有建筑扩大其面积,不仅能满足老人渴望与儿童相处的亲子心理,还可以将养老设施和幼儿园统一建设、规划、管理,节约建筑与和管理成本。

(8)社区与连锁酒店合作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两者合作推出日托养老和上门家政等多种服务类型,由社区委托,连锁酒店统一管理和运营,采用购买服务、社区补贴的形式,有效节约建设成本,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9)社区与快餐连锁店合作打造银发餐厅

街道利用辖区单位资源,以共建共享的模式合作建设老年食堂:由餐饮店统一管理和运营,街道社区提供补贴,解决老小区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另外,银发餐厅还可以提供订餐送餐服务。【整理编辑: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