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及中西医对此的观念差异

 众木成林0909 2017-05-17

疾病和人如影随形,一刻也不会离开。如果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即患病者占20%)计算,现在随时都有约10多亿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数量之大确实惊人。

什么是疾病呢?

传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阴阳失调”所致。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或失调;二是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或影响。因此,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遗传、饮食、营养等)作用下,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发生异常,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这些病因可以概括为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就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人类疾病大致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单一特异性致病因素所致的疾病,如细菌、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等;二是多种复合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三是不明病因的疾病,医学家常冠以自发性或特发性的名词(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征)等,甚至冠以人名。

中西医与疾病治疗

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人们虽然常常以看西医为主,但也有不少人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又选择了中医,或者根据自己的各方面情况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故而有必要了解中西医的各自专长与不足,以免看医生时不知所措,莫衷一是。

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思维方法。东方人的思维常常是通过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相当于今天的演绎推理;西方人的思维常常是通过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相当于今天的归纳推理。在医学的发展上更是如此。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的观点,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后人一直在用实践证明它,直到今天,证明工作似乎依然没有完成;西医则不断地在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所以,疾病的分类不断地细化,医学的领域不断地拓宽。

从中西医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般性前提”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其中应该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它将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的归结为阴阳和五行,是非常宏观的,比较抽象的,它注重辩证而非辨病,是一种经验的集合;现代医学则从来就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从细胞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对微观的方面来研究生命科学现象,一切力求具体,是所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大成,应该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系统科学。

传统医学以继承前人思想为主,研究者重在“穷经”(深入探究古经典集),而创新之举较少,似其发展的高峰在古代而非当今,研究的方法是重经验;现代医学则是推陈出新,不断吸取前人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精华而为己用,研究的方法是重实证,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

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医学的“一般性前提”是否带有普遍性?现代医学的“特殊性前提”是否举证广泛全面?传统医学是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来审察问题的,每一疾病的出现,它都要审察病因、辨明病证、对证施治,是在治得病之人;现代医学将人体相关器官组成系统,用各系统指标的测定来确定患病和用药,它在治人得的病。两者走着不同的路,它们能否相互包容、殊途同归?

我觉得,在诊病方法上,中医“望闻问切”,重辩证关系,如八纲辨证,系统但模糊,西医“视触扣听”,化验单、器械检查(如内镜等)、影像技术(如CT,磁共振等),重数据和表象,即重视辨病,不一定系统但准确;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扶正气,重视人的康复能力;西医注重治疾病,重视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具体应用方面,中医首先是养生延年,其次才是治疗疾病,西医首先是治病,其次才是保健。具体到疾病的治疗上,我认为,中医更适合于慢性病、疼痛症、亚健康、病症初期、无名病痛等;西医则适用于急症、传染病、内外科疾病和手术治疗等广泛的疾患。

由于西医的应用范围更广、治病效果更显、普及率也高很多,所以人们对西医治病手段和方式方法比较熟悉,反而对中医陌生许多。为了让读者对我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式方法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我把中医治病手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传统中医的医疗手段,在古书中的记载是“砭、针、灸、药”四种方法。“砭”即“砭石”,就是今天的刮痧和推拿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名列四种方法之首,大概是因为最古老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技术水平低下,人类知识和使用的各种工具都落后,对于疾病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治疗,因而催产“砭石”治病方法的诞生;随后,人们发现,人身上的一些部位(可能就是后来的穴位),使用“点刺激”治疗效果更好,这样,“针”产生了,开始是石针,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才有了金属针;在针产生后,人们发现了“火”不仅可以驱寒,还能够治疗很多因寒冷导致的疼痛疾患,“灸”出现了,艾灸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最价廉物美而又实用的灸治疾病的材料;最后,我国早期的人发现日常吃的菜(草之类)不仅能够充饥,还可以治疗很多疾病(食疗),有一些“草”加工后不仅可以去毒,治病效果也更好(药疗),单一的药草不如组合的药方,这样,中药方剂便产生了。一个好的中医应该精通四种方法,视实际需要及资源状况,选择最好的方法为人治病。

然而,多年演变下来,最终“以药为主”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的主流,这也许是中医不断走向市场的需要吧。因为“砭、针、灸”几种治疗方法,医生最耗体力,也最耗时间,却又最不容易赚钱,而开方取药,不但能用最少时间、最少体力为人看病,同时在药材上也比较容易抬高价格,可以使医院和医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今天的中医比较西医更加萧条,个中原因,怕是与此不无关系),今日的中医院已经很难见到“砭、针、灸”几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只能到民间去找寻,或者说,它们已经沦为民俗疗法,被一些“土郎中”应用,由此发展而来的按摩、足疗等则在另一个领地(保健、休闲行业)大放异彩,在美容院、洗浴健身中心就都设立了这些项目。当然,如果这样说,未免太庸俗化了,肯定也有其他原因的,比如,大医院的西医,视刮痧无异于损伤肌肤血管,是愚昧无知的自残,而在正统的中医眼里,也因其工具简陋,操作简单而不屑一顾。其实,“砭、针、灸”等疗法,虽然手法简单,但医理复杂,非熟知经络走向、脏腑虚实者,难以正确的把握,如果认为此种疗法有益无损,更是贻害不浅。

在实际的经验里,多数疾病用砭、针、灸、药,这四种治疗方法都有效,但是各种方法对不同疾病的效用有很大区别。例如最常见的心包经阻塞,推拿、按摩收效最快,但是却很难找到可以有效治疗的药物;对于中暑、风寒感冒等,刮痧有立竿见影之效;许多风寒湿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如肩周炎、手足关节炎、颈椎病、腰酸背痛等),砭、针、灸效果都非常好;流感刚刚出现时,采用艾灸大椎穴的方法,可以比吃任何药都有更好更快的疗效,等等。这样说,不是要否定其它医学手段,而是说,任何医学手段都有其特长,应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