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类(一) 中医基础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7-05-17

顺证

是指病情按一般规律发展,正气未衰,抗病能力尚足、病邢不能损害重要器官;或症状由重而轻有好转的趋势。例如小儿麻疹分三个阶段:疹前期:从发病到疹点透布;出疹期:从见点到疹点透齐,由上而下,颗粒分明,色泽红活;疹回期:从疹点透布到消失,疹回热退。凡顺利经历这三个阶段,没有变证的,即是顺证。

顺传

指疾病顺一定的次序传变。如伤寒阳经由表而里,从太阳传入阳明,或传少阳。或阳经传入阴经(阴经是首太阴,末厥阴),均是顺传。温病上焦手太阴传中足阳明胃,又传下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或由卫分传入气分营分血分等,都称“顺传”。

阴黄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慢性,其症状: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有神疲身倦,胃纳差,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或沉细等见症。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病。

阴证似阳

虚寒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有时出现一种假象,即疾病的本质是阴证,但表现的现象(症状)很像阳症。具体症状参见“真寒假热”条。

阴证

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按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里)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踡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躁,小便清长或短少,腹痛喜按脉象沉、细、迟、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等等。八纲中的寒证虚证里证,都相对地属于阴证的范围。

阴虚

阴液不足。临床表现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阳黄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急性,其症状: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有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阳证似阴

性病发展到极期,有时会出现一种假象,即疾病的本质是阳症,但表现的现象(症状)又很像阴症。具体症状参见“真热假寒”条。

阳证

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按阴阳属性归类,分“阳证”与“阴证”。凡属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代谢增高的、进行性的、向外(表)的、向上的证候,都属于阳证,如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引饮,语声壮厉,烦躁多言,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脉象浮、洪、数、滑、实、有力,舌质红绛,舌苔黄燥,甚或芒刺等等。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都相对地属于阳证的范围。

阳虚

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按:[白光]为一个字)

阳明病

六经病之一。本病分经证腑证二种类型。经证的主症是身热,不恶寒恶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腑证的主症有腹痛拒按,大使闭,潮热、甚则谵语、脉沉实有力。这是因热盛津伤,热结胃肠所致,属实热里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

有两种情况:一是合病偏重于少阳经,如虽见阳明病的潮热,但大便不秘结,小便也正常,而少阳病的口苦、胸胁满闷的症状此较明显;一是合病偏重于阳明经,如虽见到少阳病的口苦咽干,但阳明病身热口渴的症状比较显着,而且还出现下利热臭粪水,脉滑数等里热偏盛的症象。

指疾病急剧变化过程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出现脏腑功能闭塞不通的病理。多因邪热痰浊等病邪闭阻于内,故又称“内闭”。见于中风温热病热入营血阶段,均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这种病变的综合表现,称为“闭证”,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拳,痰涎壅盛、脉弦急或洪数等。其中兼有热象的为“阳闭”;兼有寒象的为“阴闭”。

里证

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影响脏腑、血脉骨髓等而引起的证侯。包括两方面:外感表邪内传入里(传入气分、营分、血分),病及脏腑,出现高热或潮热、神昏、烦躁、口渴、腹胀或痛、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苔黄干、脉沉数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热病中期和极期。内脏病变,这是与外感相对而言,如肝病眩晕胁痛心病心悸气促脾病的腹胀、泄泻;肺病咳嗽气喘等。

里虚

即脏腑气血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

里结

指大便秘结。有热结、寒结之分。热结是由于胃肠积热,或热邪侵犯胃肠,使胃肠津液消耗,引起大便燥结不通;寒结是由于阴寒结聚胃肠,而致传导功能减弱,引起大便秘结不通。热结多兼见发热,午后热高,时有谵语,腹痛(或压痛),舌苔黄燥,脉沉有力等。寒结多呈神疲气弱,虽有便意,但难于排出,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无力等。

里热

一般是指胃肠实热、肺胃实热肝胆郁热而言。主要病状是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或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有力等。

里寒

即脏腑的寒症,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传里所致。主要病状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沉迟或微细、舌质淡苔白润等。

里实

或称“内实”。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出现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腑实证候。泛指人体内部机能障碍引起气血郁结、停痰、食积虫积等。

邪热

病因:即“热邪”。症状: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逆证

是指病情不按一般规律发展,而突然变得严重,有恶化的起势。例如小儿麻疹过程中发生变证:风寒闭塞:身热无汗头痛,呕恶,疹色淡红而暗;毒热壅滞:面赤身热,烦渴谵语,疹色赤紫而暗;正气虚弱:面色[白光]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合并咳喘肺炎);合并喉痛(喉炎);合并腹泻肠炎),或发生其它严重情况。病情发展异常,都是逆证。(◎按:[白光]为一个组合字)

逆传

与顺传相对而言。温病的传变,顺传是由卫到气,由气入营及血。若病在卫分随即见营、血分症状的,称为逆传。如“逆传心包”之类。

过经

指伤寒病在病程中由一经的证候转入另一经的证候。如太阳病“过经”,出现少阳病的证候,就表明这时患者太阳表证已经解除,过了传经的日期。假如太阳病过了七天(伤寒传经以七天为一候)以上,就称为“过经”。

表里同病

指患者既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同时又有胸满不舒、腹痛腹泻等里证。指表里出现同一类性质的病(病气相同),如“表里俱寒”、“表里俱热”等。

表里俱热

内外俱热,是表里同病的一种表现。患者本有内热,又感受温邪,除有表热证外,发病即见面赤头痛、恶热口渴,咽干舌燥、甚至心烦谵语等里热证

表里俱寒

即内外俱寒,是表里同病的一种表现。外感寒邪,又内伤生冷寒滞之品,或平素脾胃虚寒又外感风寒。表现为既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表寒证,又出现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等里寒证

表里

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的内外,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的两个纲领。以内外来分,人体的皮毛经络为外,属表;脏腑为内,属里。例如外感温热病,邪在卫分,属表,病势较浅、较轻;若深入气分或营、血,则属里,病势较重、较深。辨别表证和里证不但要从病变部位来划分,更重要的是从证候的特点,如寒热、脏腑症状、舌苔、脉象等加以区别。表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并与寒、热、虚、实错杂出现。

表邪内陷

指由于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在表的邪气陷入于里的病变。如温邪从卫分“逆传心包”,伤寒太阳病误下而见,“结胸证”等均是。

表邪

指在表的邪气,多属外感表证。

表证

指在浅表的病症。六淫邪气侵入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经络,或从口鼻入侵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或咳嗽。脉浮,舌苔薄白等症状,其中又以恶寒(或恶风)、脉浮为特徵。但表证还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的区别,详见各条。表证多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或初期。

 顺证

是指病情按一般规律发展,正气未衰,抗病能力尚足、病邢不能损害重要器官;或症状由重而轻有好转的趋势。例如小儿麻疹分三个阶段:疹前期:从发病到疹点透布;出疹期:从见点到疹点透齐,由上而下,颗粒分明,色泽红活;疹回期:从疹点透布到消失,疹回热退。凡顺利经历这三个阶段,没有变证的,即是顺证。

顺传

指疾病顺一定的次序传变。如伤寒阳经由表而里,从太阳传入阳明,或传少阳。或阳经传入阴经(阴经是首太阴,末厥阴),均是顺传。温病上焦手太阴传中足阳明胃,又传下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或由卫分传入气分营分血分等,都称“顺传”。

阴黄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慢性,其症状: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有神疲身倦,胃纳差,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或沉细等见症。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病。

阴证似阳

虚寒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有时出现一种假象,即疾病的本质是阴证,但表现的现象(症状)很像阳症。具体症状参见“真寒假热”条。

阴证

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按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里)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踡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躁,小便清长或短少,腹痛喜按脉象沉、细、迟、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等等。八纲中的寒证虚证里证,都相对地属于阴证的范围。

阴虚

阴液不足。临床表现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阳黄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急性,其症状: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有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阳证似阴

性病发展到极期,有时会出现一种假象,即疾病的本质是阳症,但表现的现象(症状)又很像阴症。具体症状参见“真热假寒”条。

阳证

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按阴阳属性归类,分“阳证”与“阴证”。凡属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代谢增高的、进行性的、向外(表)的、向上的证候,都属于阳证,如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引饮,语声壮厉,烦躁多言,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脉象浮、洪、数、滑、实、有力,舌质红绛,舌苔黄燥,甚或芒刺等等。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都相对地属于阳证的范围。

阳虚

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按:[白光]为一个字)

阳明病

六经病之一。本病分经证腑证二种类型。经证的主症是身热,不恶寒恶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腑证的主症有腹痛拒按,大使闭,潮热、甚则谵语、脉沉实有力。这是因热盛津伤,热结胃肠所致,属实热里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

有两种情况:一是合病偏重于少阳经,如虽见阳明病的潮热,但大便不秘结,小便也正常,而少阳病的口苦、胸胁满闷的症状此较明显;一是合病偏重于阳明经,如虽见到少阳病的口苦咽干,但阳明病身热口渴的症状比较显着,而且还出现下利热臭粪水,脉滑数等里热偏盛的症象。

指疾病急剧变化过程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出现脏腑功能闭塞不通的病理。多因邪热痰浊等病邪闭阻于内,故又称“内闭”。见于中风温热病热入营血阶段,均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这种病变的综合表现,称为“闭证”,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拳,痰涎壅盛、脉弦急或洪数等。其中兼有热象的为“阳闭”;兼有寒象的为“阴闭”。

里证

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影响脏腑、血脉骨髓等而引起的证侯。包括两方面:外感表邪内传入里(传入气分、营分、血分),病及脏腑,出现高热或潮热、神昏、烦躁、口渴、腹胀或痛、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苔黄干、脉沉数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热病中期和极期。内脏病变,这是与外感相对而言,如肝病眩晕胁痛心病心悸气促脾病的腹胀、泄泻;肺病咳嗽气喘等。

里虚

即脏腑气血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

里结

指大便秘结。有热结、寒结之分。热结是由于胃肠积热,或热邪侵犯胃肠,使胃肠津液消耗,引起大便燥结不通;寒结是由于阴寒结聚胃肠,而致传导功能减弱,引起大便秘结不通。热结多兼见发热,午后热高,时有谵语,腹痛(或压痛),舌苔黄燥,脉沉有力等。寒结多呈神疲气弱,虽有便意,但难于排出,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无力等。

里热

一般是指胃肠实热、肺胃实热肝胆郁热而言。主要病状是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或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有力等。

里寒

即脏腑的寒症,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传里所致。主要病状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沉迟或微细、舌质淡苔白润等。

里实

或称“内实”。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出现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腑实证候。泛指人体内部机能障碍引起气血郁结、停痰、食积虫积等。

邪热

病因:即“热邪”。症状: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逆证

是指病情不按一般规律发展,而突然变得严重,有恶化的起势。例如小儿麻疹过程中发生变证:风寒闭塞:身热无汗头痛,呕恶,疹色淡红而暗;毒热壅滞:面赤身热,烦渴谵语,疹色赤紫而暗;正气虚弱:面色[白光]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合并咳喘肺炎);合并喉痛(喉炎);合并腹泻肠炎),或发生其它严重情况。病情发展异常,都是逆证。(◎按:[白光]为一个组合字)

逆传

与顺传相对而言。温病的传变,顺传是由卫到气,由气入营及血。若病在卫分随即见营、血分症状的,称为逆传。如“逆传心包”之类。

过经

指伤寒病在病程中由一经的证候转入另一经的证候。如太阳病“过经”,出现少阳病的证候,就表明这时患者太阳表证已经解除,过了传经的日期。假如太阳病过了七天(伤寒传经以七天为一候)以上,就称为“过经”。

表里同病

指患者既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同时又有胸满不舒、腹痛腹泻等里证。指表里出现同一类性质的病(病气相同),如“表里俱寒”、“表里俱热”等。

表里俱热

内外俱热,是表里同病的一种表现。患者本有内热,又感受温邪,除有表热证外,发病即见面赤头痛、恶热口渴,咽干舌燥、甚至心烦谵语等里热证

表里俱寒

即内外俱寒,是表里同病的一种表现。外感寒邪,又内伤生冷寒滞之品,或平素脾胃虚寒又外感风寒。表现为既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表寒证,又出现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等里寒证

表里

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的内外,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的两个纲领。以内外来分,人体的皮毛经络为外,属表;脏腑为内,属里。例如外感温热病,邪在卫分,属表,病势较浅、较轻;若深入气分或营、血,则属里,病势较重、较深。辨别表证和里证不但要从病变部位来划分,更重要的是从证候的特点,如寒热、脏腑症状、舌苔、脉象等加以区别。表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并与寒、热、虚、实错杂出现。

表邪内陷

指由于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在表的邪气陷入于里的病变。如温邪从卫分“逆传心包”,伤寒太阳病误下而见,“结胸证”等均是。

表邪

指在表的邪气,多属外感表证。

表证

指在浅表的病症。六淫邪气侵入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经络,或从口鼻入侵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或咳嗽。脉浮,舌苔薄白等症状,其中又以恶寒(或恶风)、脉浮为特徵。但表证还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的区别,详见各条。表证多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或初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