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证通说235--245.

 臭心结 2018-07-20
235.何谓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部位和病变趋势的一对纲领,主要用于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一般而言,六淫之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表,正气抗邪于表,因而形成表证。表证病位浅,在皮毛肌腠。如邪气内侵脏腑骨髓,部位深在者为里证。表证和里证可以先后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相互转化。

236.表证、里证的成因为何?

表证的形成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始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于肌表,正邪相争,使肌表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即形成表证。个别情况下病邪由里达表也可形成表证。

而里证的形成比较复杂,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由于表邪不解,由表入里形成里证。如发病初起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舌苔薄白脉浮,若失治或误治等原因,出现了发热,而不恶寒,舌苔变黄,口渴喜冷饮,此时已形成为里热证。

(2)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热证。如春温,是一种发于春季的温病,病一开始即为里热证。一般认为是冬季感受寒邪,至春由内外发。又如老年人或抵抗力比较低的人外感寒邪直中脏腑,形成里寒证。

(3)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也称之为里证,即病起于内之意。

237.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在外感性疾患中,分辨病在表还是在里,对于正确治疗,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病在表者,病情比较轻浅,病在里者病情比较复杂。而在治疗上,有表证者当先解除表邪,病在里应当治里,否则,病在表而反治里,有引邪入里之弊。因此,分辨疾病在表在里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鉴别清楚。临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病程方面来看,新病,病程短者,病多在表;久病,病程长者,病多在里。

(2)从症状来看,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病在表;但发热或但畏寒者均属里证。

(3)从检查所见,表证者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见浮脉。而里证者常有舌苔舌质的变化,如舌质变红,舌苔变黄变厚,而脉象不浮或沉。

238.表证的病机是什么?皮肤病是否属表证?

表指人体的肌表、皮毛、肌腠。形成表证时,邪正斗争主要在肌表皮毛。例如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正气奋起反抗,密集于体表,与邪相争,因而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表现,概括称为表证。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正邪交争,功能亢奋,以阳并阳,故发热比较突出,而且速见。邪气在表,卫气功能失常,温分肉功能不足,故微恶风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伤人使腠理开泄,营阴不能内守,易于外泄而汗出,属表虚证。风为阳邪,卫亦属阳,两阳相并故发热。

邪气在表,营卫气血流行受阻,不通则痛。其中寒主收引凝滞,疼痛最为突出,故寒邪伤人,头痛,腰痛,骨节疼痛。

脉浮主表。表有邪气,正气抗争于体表,气血趋向于外,故脉浮现于体表。由于表有邪气,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肺气不利,因而可见到咳嗽、鼻塞、咳痰等症状。

由上所述,表证主要指外感邪气侵入肌表正邪抗争的病理反应,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脉浮苔白为主要特点。而一般所说的皮肤病,虽然病变部位也在体表,但一般不具有上述表证的特点,所以不称之为表证,仍属外科皮肤病范畴。

239.肌表、表、表证的概念是什么?有何不同?


肌表是指身体的部位而言,它泛指人体的表层组织,大体包括了皮毛、皮肤、皮下组织附属腺体(如汗腺)以及浅在的肌肉等组织。肌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防御屏障机能、对体温的调节作用(出汗与否)等,这些功能主要靠“卫气”发挥作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表和肌表的概念不同,表虽然有时也指身体的部位而言,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和里相对应。如脏和腑相对而言,脏属里,腑属表。如皮毛肌腠与脏腑血脉相对而言,皮毛肌腠属表,脏腑血脉属里。

而表证则与肌表、表的概念完全不同。表证是一种证候,主要由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正气抗邪于表而形成。主要特点是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脉浮,苔薄白。从临床实际来看,所谓表证只是机体对病邪侵袭最初产生的反映。常见于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多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一般所说的表证病变部位在体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指一组症状而言。其病变部位并不一定在皮毛肌腠,如急性痢疾初期亦可见到表证。从这个观点出发,病变部位在体表的也不一定属表证的范围,而病变部位不在表而具有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脉浮苔薄白特点的也可诊断为表证。

240.表证入里、里证出表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表证和里证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这是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表里、脏腑经络相通。所以疾病发生后可以发生表、里等的转化。表证不解,由表人里,形成里证,叫做表证人里。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里证也可以出表,由表而解。这种表里传变主要决定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因而了解表里证的相互转化,无论是在估计病情,推测预后,确定治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治疗方面,原则上是病在表者当先解表,病在里者,就应治里。表里同病者当先解表而后治里或表里同治。如病在表者而治里,有引邪入里之弊。又如在估计病情、推测预后方面,表证入里,多因误治、失治,或邪气亢盛,护理不当,使正不胜邪,内传于里而形成里证,此为病进之象,为正气不能阻挡邪气的进犯,预后可能呢个较差。

由里出表则主要是治疗护理得当,正气渐复,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肌表而解,此为病情减轻,向愈之兆。亦有初起未见表证而直入于里者,病退亦可由里出表而解。

241.何谓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是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体现。所谓寒证,是指因感受自然界寒邪或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或脏腑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一类证候。其主要症见怕冷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润。这些都是由于阳气不足或受损,温煦功能减弱的表现。所谓热证,是指感受自然界温热邪气,或素体阳盛,寒从热化,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等脏腑功能活动过于亢盛而表现的一类证候。其主要症见发热恶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这些症状都是阳热亢奋,阴分受损所致。

242.寒、热证候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分辨寒热,辨清疾病是属热证还是属寒证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临床用药的根据,治疗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分辨清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般说来,所谓热证、寒证,是对一组症状的概括,是由多个临床表现所决定的。在上面表格所列症状表现中,凡出现寒(或热)的阳性指标越多,就越支持寒证(或热证)的判断。仅就发热这个症状与寒证、热证的关系来说,发热可以属于热证,又常兼见口渴喜冷,便干溲赤,舌红苔黄等症状。但发热也可见于阳虚证,常兼见畏寒而不恶热,口不渴,大便或溏,尿清长,舌质淡,脉不数等寒证的表现。这时的发热不属于热证,而属于寒证。其病机为阴盛格阳,虚阳浮越的真寒假热证。对于这种发热的治疗,不能采用清热的方法,而应采用甘温除热的药物治之。

243.寒热错杂与寒热转化有何临床意义?

所谓寒热错杂是在病人身上同一个时间,既有寒证的表现,又有热证的表现,这是一种寒热同时并见的复杂病理现象。这种寒热错杂,既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寒热错杂,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又可表现为同一个部位的寒热错杂,如寒热错杂于中焦之心下痞证。

辨清寒热错杂,就为治疗指明了方向。既然是寒热错杂,就决不能单用寒药或单用热药,必须寒热并用,寒能清热,热能散寒,达到热清寒散的目的。如某些慢性胃病的心下痞寒热错杂于中焦的证候,就必须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方能达到寒去热清正复痞消的目的,方如半夏泻心汤之类。

寒热转化与寒热错杂不同。寒热错杂是寒热同时并见,而寒热转化是疾病性质的转化,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寒证可以转化成热证,热证可以转化成寒证。实质上这是阴阳转化在病理方面的具体体现。热证转化为寒证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之意。寒证转化成热证,即“寒极生热”、“重阴必阳”之意。例如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之阳明热证,由于出汗太多,或邪毒太盛,可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冷汗不止,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的寒证,亦即重阳必阴之意。又如,外感风寒,表寒证,可以见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等表现,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郁而化热,形成表热证或里热证。

在治疗上,必须根据疾病性质的改变而毫不迟疑地改变治疗方药,不可固执一方一药,延误病情。

244.何谓虚实?

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正气包括了气、血、阴、阳、精、气、神以及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等,它具有保卫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等功能。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而出现了一系列抵抗力低下,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的病理现象,概括称为虚证。

所谓实,指的是邪气实,邪气有余,脏腑功能活动亢盛。邪气大致包括了各种致病因素,如六淫、七情、痰饮瘀血、饮食劳倦等。邪气停留体内,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正邪交争剧烈,脏腑功能亢奋,因而临床上出现了一系列病邪过盛所产生的病理现象,概括称为实证。《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需要指出,形成虚证时,主要指正气虚,但此时邪气也不亢盛;形成实证时主要指邪气亢盛,但此时正气也不衰减,有相当程度的抗邪能力。否则,就不是单纯的虚证或实证了,而变成虚实夹杂证了。

总之,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概念必须清楚。分清了正邪虚实,即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疗用药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不至于犯“虚虚实实”错误。

245.虚证、实证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虚证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先天不足包括了先天发育不良,父母体弱的遗传因素或早产等导致生后脏腑功能衰减形成虚证,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心气虚、心阳虚;后天失养,如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慢性久咳损伤肺肾、房室过度损伤肾脏元真、七情劳倦伤及脏腑气血、久病失养正气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而年高体衰,脏腑生理活动日渐耗损,尤多形成虚证。

实证的形成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来邪气侵犯人体,形成邪气亢盛的实证,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类,形成表实证、里实证等。另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在体内布散流行失去常态,形成痰饮瘀血、失调,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在体内布散流行失去常态,形成痰饮瘀血、癥瘕积聚、食积气滞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或机能障碍而形成实证。当然这种情况,虽然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似属虚实夹杂之证,但从临床治疗角度来看,仍以实邪为主,应采用“实则泻之”的治疗大法,所以仍属实证的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