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血压值都不知道,谈何防控高血压?

 昵称11898194 2017-05-18


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而中国这“三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今天是“世界高血压日”,我们就高血压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一起来看看他的见解!


整理丨Sherilyn

口述丨王继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教授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王继光教授接受医学界采访


高知晓率很重要,我国水平却很低


王继光教授指出,我国最近的抽样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在25%左右,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与20年前相比,增长了一倍多——


“这相当于每四个成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


而今年世界高血压日的主题依旧是“知晓你的血压”,知晓率也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那么知晓率到底是什么?


2002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其定义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知晓率高,意味着更多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早治疗、甚至早控制。


王教授说,目前中国的高血压知晓率不容乐观,虽然老年人群略有上升,但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地区不到40%。


测了血压,就一定能正确诊断吗?


不一定。


想控制血压,如果说知晓血压重要,正确知晓血压或许更重要。诊室血压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白大衣效应”——


患者在医生进行诊室血压测量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患者自己携带测压装置,无医务人员在场)时血压正常。


那么如何避免?王教授指出了目前常用的解决方式:


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这种测量方式提供患者24小时的多次血压数据,记录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


它不仅可以去除随机测量血压的偶然性,还可提高早期无症状的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2. 家庭血压监测HBPM)


指患者在家中定期测量血压,如果用于诊断高血压,则需要连续测量5-7天,每天早晚各2-3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王教授建议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治疗期间观察疗效。


3. 诊室患者自助测血压


患者在诊室环境下,没有医务人员的陪同,自己进行血压测量,王教授说这种方式目前正在推广,以期减少白大衣效应。


王教授总结指出,虽然可能会出现误差,但诊室测量血压是必须的,不仅仅是高血压科,任何要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的患者都应测量血压;而ABPM可用于高血压的正确诊断;后续治疗效果可通过HBPM测量结果进行评估。



远程管理或可行,但仍需更多研究


不仅仅是知晓率,我国高血压的治疗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而2017年ACC上发布的REACH研究吸引了很多国内学者的关注——


研究将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常规治疗另一组信息化管理,即通过远程网络指导患者用药并观测血压,结果显示远程指导组的血压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


这个方式在中国可行吗?


我国人口基数大,高血压患病率逐年攀升,如果这种远程管理得以推动,理论上应该可以减少医疗负担,所以当提到这个问题时,王教授也赞同这一看法——


“单纯依靠大医院治疗如此庞大的高血压人群并不现实,尽管分级诊疗制度可使一部分患者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管理,可很难完全解决” 。


王教授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血压管理、如何将技术与专业相结合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降压目标个体化,结合病情很重要


140/90——每个高血压医生和患者都熟悉的一组数字,这是高血压诊断的分界线,也是高血压治疗的起始线,更是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线越早达标,心脑血管风险就越早降低。


而针对达标个体化和对140/90 mmHg这个标准的质疑,王教授指出,达标水平的制定是为了提升治疗水平,更好的管理高血压,而不是给治疗“套上枷锁”——“毕竟标准本身就是人制定的”。


因此针对不同病情的人群,140/90 mmHg这一标准可以酌情调整,SPRINT研究也发现,虽然血压降低并不能够完全避免心血管及死亡事件发生,但强化降压(收缩压降至120 mmHg)确实可进一步降低类似事件的风险。


提升高血压知晓率,我们在行动!


为响应国际高血压学会、世界高血压联盟、Lancet高血压委员会的号召,王教授及其团队近期启动了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5月血压测量月(May Measurement Month,MMM)行动——


计划在今明两年内针对全国100个县域,测量总计500万人群的血压,并对筛查出的预计近百万高血压患者进行详细诊断和治疗管理。


现在这一行动已经在全国多个地点开展,王教授说,这次行动的目的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让社会大众主动测量、管理高血压,不仅如此,后续的筛查管理也可以提升全国高血压管理队伍的水平。


王教授最后展望了这项行动的最终目标


70%的人群能在血压刚刚升高时就知晓血压值并积极参加治疗;治疗后,有大约70%的患者达标,这样就有近半数(70%×70%=49%)的高血压患者可最终降压达标!


这一目标值参考了北美地区目前的高血压达标率,“如果可以实现,高血压造成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眼底病变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都将降低!”


从目前我国控制达标率的10%→50%,是一个巨大的迈进,“哪怕最终只有20%,这种进步也能改变现在高血压防治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2002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 SPRINT Research Group,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N Engl J Med. 2015 Nov 26;373(22):2103-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