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文化遗产之198 大圩龙岩

 回忆的茶馆 2017-05-18
作者/馆主:迎风初开/E言男劲

       大圩龙岩:古怀第一山

        在古代,几乎每座城邑都会有一座供奉土地守护神的道观寺庙,这座寺庙的名称大多数称之为城隍庙,是护一方城池佑一地黎民的信仰象征。时过境迁,大浪淘沙,不少寺庵道堂仍普遍存在中华大地之上,其中不乏成为象征各自城市名胜符号的寺庙,远的且不说,近的如贵城之南山寺,浔城的龙华寺。

        大凡浏览过《贵港文化遗产连载》系列网文的网友会知道,贵港市辖三区诸乡镇圩场也都有各自独特的本地寺庙庵堂,成为各自圩市的代名词,如覃塘圩之福寿寺、桥圩之都灵庙、木格圩之三界庙、三里圩之洄澜庙、樟木圩之北帝庙、石卡圩之天堂寺、三塘圩之天主堂,等等。

        作为贵东首邑的大圩,同样也有本土地域性的名胜——龙岩寺。与其他乡镇的名胜所不同,大圩这处风景胜地被推为古代贵港第一山,贵港旧称怀泽郡,怀城是贵港的历史悠久的城市代称之一,在光绪《贵县志》记载的明清文献中多有提及怀城一词。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贵县知县林朝钥游龙岩山,留题“古怀第一山”。大圩龙圩由此在贵港诸多名胜古迹中占据了显赫的位置,这个五字题额背后代表的份量,甚至超过了近半个世纪后的1637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龙岩一事。

        康熙《贵县志》有载:“龙岩山,一名龙安岩,奇石怪状不可胜记,唐宋俱有石刻,明知县林朝钥刻‘古怀第一山’五字于石门。”光绪《贵县志》有记载:“龙岩山,在郭东思笼里,县东五十里。”民国《贵县志》则写道:“岩东有钟鼓石,击之作金石声,岩南五六里为老龙岩,亦有石钟、石鼓诸胜。淳熙间建宝胜院于此,明季县人黄珊、黄用父子修山路,因岩为寺,仅称龙岩洞,后改龙安寺,屡经修葺,今废。”

        这是贵港三部古代地方志书对龙岩的描述,李彬编纂贵县志于康熙年间,距今已逾三百余年,当时还可以看到“唐宋石刻”,岁月流逝,如今位于龙岩洞内崖壁上,虽唐宋石刻篇幅轮廓尚存,但摩崖字迹早已不可辩认,仅余下明清题额清晰可读。龙岩有唐代石刻的历史文献记载,使得大圩龙岩成为贵港现存碑刻最早的名胜古迹之地(南山寺现存最早文字摩崖文字石刻为北宋)。

        宋代地理志书《方舆纪要》也记载有龙岩:“岩有四门,虚明爽垲,其奇胜实不亚南山也。”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龙岩洞内建“宝胜禅院”,其碑文也已漶漫不清。旧县志特别罕有的提到了“明季县人黄珊、黄用父子修山路”之事指明代大圩乡民黄姓两父子接力修筑龙岩洞登山路,而留下“古怀第一山”题额的知县林朝钥也是明代人,可推知明代时这处石灰质石峰已是相当的出名。洞内有明代《龙岩肇辟山路碑》、《鼎建龙岩洞碑》。龙岩正洞门上的“龙岩洞”三字原为明代万历庚寅观南李焘书,今为当代重修后另书。

         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八月,徐霞客与随行的静闻和尚、仆人顾行两人在桂平白沙圩兵分两路,徐一人靠陆登岸,独自游罗丛岩,另两人继续乘船西去,两路人马相约在贵县大南门外的怀泽驿站汇合。徐霞客游览罗丛岩后,取道桂平厚禄进入贵县东界,“又八里,直抵石山下,是为平碣营。先是,由飘村南望,右大山,左大岭,两界夹持,遥遥西南去,大山长后西突而起,土山短渐南杀焉。而两界之中,有石山点点,青若缀螺,至是而道出其间。平碣亦在冈阜上,有营兵数家,墟舍一环。就饭于卖浆者,恐前路无人烟也。平碣之东,石峰峭方,曰大岩山,有岩甚巨,中容数千人。其南又突小山,低而长,上有横架之石,若平桥高悬,其下透明。小山之西,平碣之南,为马鞍山,亦峭耸而起,此皆平碣之近山也,南望有骈若笔架,锐若卓锥者,在数里之外。”

         大圩(古称平碣圩)是徐霞客进入贵县境后的第一个圩市,徐在游记里描述了大圩之地理环境,“大山长后西突而起,土山短渐南杀焉”指明了大圩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延绵高崇的贵县北山以南的平原地带,土质山岭此已渐渐消失,出现了“石山点点”、“石峰峭方”,在平地上涌出了散落其间的石灰质孤峰,游览了龙岩所在的大岩山,“有岩甚巨,中容数千人”。

         到了清代,文人赋诗数量更是达各朝各代之最。其中就包括那位康熙年间,游走贵县各处名胜的贡生——曾光国,这位自号“清都山水郎”的超级户外驴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龙岩留下了两处摩崖。一是在龙岩南洞口的“东方巨观”,题额位置镌刻在“古怀第一山”之上,这两幅明清巨型石刻,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在洞内崖壁留下一首五律《龙岩山诗》:“秋霜才数日,策杖上天宫。石鼓生飞虎,岩虚隐卧龙。瘦花依径老,醉叶扫阶红。笑引同游去,云深没屐踪。清都山水郎曾光国题。”

        七年后的1707年,来自广东肇庆的梁上柱在左侧和诗一首:“丙戌春三月,携朋馆此宫。风生疑啸虎,云卷若飞龙。坐石谈经夜,焚膏继日红。丹成九转后,无迹亦无踪。东粤端州沙涌梁上柱和”。与古人一般同时和韵赋诗不同,梁上柱隔数年后和诗颂扬龙岩,前为龙岩秋色,后则描述龙岩春景。驻足细品,颇为回味。

        此外,清代桂平县知县吴志绾、贵县进士林鹤龄、举人陈芝诰等都留有龙岩诗句。风景秀丽的龙岩还曾经是个古代战场,是清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林汉朝的营寨。民国《贵县志》载:“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林汉朝击清军,却之。林绰号单眼四,武乐平塘村人,鼎凤悍党,扼守大圩龙岩以拒清军入路。清游击邓在伦、夏永宽窥大圩,汉朝击却之,清军退屯镇龙(今武乐圩)。”“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清军复贵县城克龙岩,坤一复贵县城,令候选道王承维、知府覃远璇等率兵攻龙岩,克之,林及子鼎萌被执死。”

         有意思的是,民国贵县志还记述了龙岩与桂平县的瓜葛:“府志既据旧桂平县志以龙安寺误属之桂平,而民国桂平县志又因龙岩邻近于县境,遂强谓非贵县所有,并引清曹兆麒碑为证,据此碑既称林朝钥为本治县主,林朝钥,明万历间贵县知县,且于龙岩洞口有‘古怀第一山’摩崖,古怀为贵县故名,则龙岩本属贵县非属桂平,无可疑者。”

        可见,其实早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桂平方面还想继续往西跨过两县共管的贵桂石龙区,将触角伸向纯属贵县的大圩区。这段文字多少让笔者明白,为什么曾属贵桂共管的石龙圩最后在解放初期被整体划入桂平县。覃塘人龚政在1934年编修的民国《贵县志》里附写了当时贵县与三大邻县的“外交争端”:东边的贵桂石龙区、西端的贵横石卡区、南部的贵兴桥圩区,这些本应述而不论的区划纷争,时至81年后业已偃旗息鼓。而让当年龚政最始料所不及的是,贵西北的五山、青岭、大村三个圩市(即明清时代的“山西二里”)也于解放初期被整体划入来宾县,导致了明清民三代“贵县五山里”之中的“山西二里”脱离贵县母体。

 龙岩有四个洞门,此为正洞大门。







洞内七年之隔的清代康熙两广文人和诗摩崖




这处是位于靠近主洞口的摩崖石刻,为疑似旧县志所说的唐代石刻所在位置。




这处石刻已被风雨侵蚀得非常光溜,但从侧看背光看,仍可见部分字迹,甚至有些字体还可认出来。

 

龙岩洞内多处崖壁石刻已漶漫不清,非常可惜。



龙岩主洞内景,宋代宝胜禅院的渊源使得龙岩成为佛教胜地。也是徐霞客笔下的大岩山,“有岩甚巨,中容数千人”。

 

位于南岩洞口的明代“古怀第一山”,清代“东方巨观”题刻是龙岩最著名、最切题的概述。

 


当代重修的登山台阶及半山亭



近观龙岩山,徐霞客描述其为“石山点点,青若缀螺”。




远处即是延绵的贵之北山,徐霞客写道“大山长后西突而起,土山短渐南杀焉”,图中低耸的石峰,正是民国县志中所讲的“老龙岩”所在的石山。



2014年春,由友人游龙岩胜迹,并在南岩洞口留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