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观禅法和四念处的关系

 即心观心 2017-05-19
止观禅法和四念处的关系,就像是「战术」和「战略」的关系。在战略上,应当以身、受、心、法四个方面进行观照,而在战术上,则具体对应到止观禅法的一系列具体业处。

佛陀教导的止观禅法中,止禅(samatha)有四十种业处,而观禅(vipassana)则有两大业处(色业处和名业处)。业处(kammatthana),即心工作的处所,也即心专注的所缘(目标)。

止禅,有四十种不同的对象可以作为培育定力时专注的目标,譬如:止禅入出息念业处(专注于呼吸的概念)、止禅白遍业处(专注于圆形的白色遍相)、止禅白骨业处(专注于骨相)等。换言之,止禅虽说有四十种业处,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通过选定单一的对象,持续稳固地长时间专注之,以培育心的专注力(定力)」。

实际的禅修实践中,并不要求将所有四十种止禅业处全部成就。譬如,当一个禅修者成就了止禅的白遍业处,证得了色界禅定中的初禅、二禅、三禅以及四禅,他完全可以在此四禅的强大定力支持下,开始转而修习观禅,如实地观察和辨析身心的构成成分。

观禅,或者说维巴萨那(vipassana)可分为两大业处,即「色业处」(rūpakammatthāna)和「名业处」(nāmakammatthāna)。 所谓色法,就是指物质现象的组成成分,而名法,则是精神现象的组成成分。色业处,是以色法为观察和专注目标而培育观智;名业处,是以名法为观察和专注目标而培育观智。

对以上进行一个小结:止禅,以培育定力为第一要义。实际操作时需要让心专注于一个单一目标,佛陀提供了四十种目标可以选择,称为止禅的四十种业处,其中之一有较为人熟知的「入出息念业处」,即通过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的概念而培育定力,最终证得禅那(你可以自己尝试一下,闭起眼,专注于自然的呼吸,在吸气时在内心知道这是「入」,在呼气时在内心知道这是「出」,然后不出三分钟,你基本上就走神了,等到回过神来,已经完全把呼吸忘记。换言之,定力的培育可是不容易的);观禅,以培育观智为第一要义。由于之前成就了止禅,故而心具备了强大的定力,在这定力的支持下,构成身心的成分将能够清晰地呈现于禅修者面前。禅修者将能够进一步辨析构成物质现象(色法)和精神现象(名法)的特性和共性,追溯其过去的状态,进一步观察其生灭的过程,最终持续地观照所有名色法「无常、苦、无我」的共性。这种观禅中持续的观照,将带来观智的不断提升,由于心如实地观察到构成身心的成分在每一个刹那都不断坏灭的事实,将生起对名色法的厌离,以亲见之力真切了知「诸行法皆是灭法」,这种观智带来的对于名色法的厌离,将使得心逐步从贪执中释放,最终心将能够识别到与名色法截然不同的涅槃。

然后来谈止观禅法和四念处的关系。

在《巴利三藏·经藏·长部·大念处经》中,佛陀一共教导了二十一种止观禅修业处。这二十一种禅修业处又依其性质分为四大类:身、受、心、法,也即「四念处」(cattāro satipa??hāna)。所以,无论是「四念处」还是「止观的二十一种业处」,都是心念专注的所缘,特别是观智观照的所缘分别而已。

《大念处经》中提到的二十一种止观业处,身念处有十四种,受念处和心念处各一种, 法念处有五种。它们依次是:

一、身念处:
【1】入出息念(ānāpānassati);
【2】威仪路(iriyāpatha):行立坐卧
【3】正知(sampajāna)
【4】厌恶作意(patikūlamanasikāra):三十二身分
【5】界作意(dhātumanasikāra):四界差别
【6-14】九墓地观(navasivathika)

二、【15】受念处
三、【16】心念处

四、法念处:
【17】五盖(pa?ca nīvaranāni)
【18】五取蕴(pa?cupādānakkhandhā)
【19】十二处(dvādasāyatanāni)
【20】七觉支(satta sambojjhangā)
【21】四圣谛(cattāri ariyasaccāni)


这四念处中的身念处包括了止禅培养定力的方法,例如入出息念、厌恶作意等。即使如此,它们还是侧重于修观的。例如第【1】种业处「入出息念」,经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诸比库,在此,比库前往林野……」开始,佛陀在这部分教导比库培养定力。第二部分从「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开始,在这部分佛陀教导比库修观禅。应当注意的是,本经(《大念处经》)在教导每一种业处时,佛陀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要内观和外观,以及观照生 起之法和坏灭之法。例如下面这一段修观的重要教导,在经文中的「身念处」部分即重复地出现了十四次: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 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如果我们了解以上意思,就不难明白《大念处经》 其实是教导修习止观并侧重于观禅的经典。所以,《巴利三藏·经藏·中部注》说《大念处经》是一篇既包括修「止禅」又包括修「观禅」(samathavasena gacchatopi vipassanā-vasena gacchatopi),并且以讨论观禅维巴沙那为主的经文(vipassanuttara? nāma kathita?)。(M.A.2.19)?

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人为地任意分割。故此,帕奥西亚多引用整套巴利三藏及其注疏中的相关教导,编写了《证悟涅槃的唯一之道》(The Only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ibbāna)。?在绪论中,西亚多探讨了四念处修法与佛陀整个教法的关系,在正文部分则解释了通过入出息念来培育禅那,再以此定力作为维巴沙那基础的禅那 (vipassanāpādakajjhāna),系统地培育十六种观智,乃至最终断尽一切烦恼的实修方法。


佛陀老人家基于对名色法的彻知,能够以各种特质对名色法进行分类,譬如佛陀在经典中通常教导应当以正慧如实观照四念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支等,这些都是修习观禅时观照的所缘(对象),然而这类似「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本质都是名色法,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归类。人们如果并未深入学习佛陀的言教,则会以为上述的任何一个名词,都是一个新的修行方法,谬之大矣。

如今坊间出现将「四念处」依据其身、受、心、法四个方面而肤浅化的趋势,类似说专注于感受便归入「四念处中的受念处」,这种附会对于佛陀的言教本身并不好。人们应当明白,观禅的观察对象是名色法,是实实在在的名色法,而一般人所说的感受,是概念法。人们如果连「名色法」都见不到(当然啦,是因为缺少定力的支持),那么也就谈不上开展四念处的修习。

不要轻视定力的修习,拥有定力之人能够如实了知名色法。佛陀以「戒、定、慧」串起整条修行之路,即是:持守戒律、以修习止禅培育定力、以修习观禅培育十六种观智(慧),最终因为观智中的道智和果智的成熟,而断除或削弱对应的烦恼,最终在断尽烦恼后,不再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