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谭(六)

 山佳国学谭 2017-05-19

51、以礼分贵贱方能和谐——《中庸》谭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宗庙的礼仪,要以昭穆辈分为序。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别贵贱;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别贤与不肖;为了酬劳在上做事的下人,用以恩惠;年长者坐上位,以年齿排序。以礼分贵贱方能适中和谐,其礼源于人性善的表现,有道理。

52、应有的礼节表现真爱——《中庸》谭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站到自己应站的位置上,行应有的礼节,奏起相应的音乐,恭敬其所尊重的,敬爱其所亲爱的,事俸死后如同事俸生前一样,事俸亡者如同事俸生者一样,这是最高的孝了。关键在于:一是心里的爱;二是应有的礼节。应有的礼节表现真爱,就是适中和谐。

53、祭先帝是传承是治国——《中庸》谭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周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用以事俸先帝;宗庙的祭礼,用以祭祀祖先;明白效、社这两种祭礼,以及夏祭曰禘、秋祭曰尝的事俸先帝的道理,治理国家就如同反掌一样容易了。祭祀先帝之礼一是传承,二是治国。

54、传承要适中人去政举——《中庸》谭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因此,需要上面所谈的祭祖以传承。传承要适中方能人去政举,传承从来就没照搬的。

55、敏于政修其身——《中庸》谭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国事在于人勤于政事;农事在于地多长树木。说起政事来,就像芦苇怎样形成苇塘一样。所以,政事在人为,用人的标准是其身上,修身方可有道德,修道要从仁义做起。

56、仁、义产生了“礼”——《中庸》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就是为人,因为只有人方能有仁慈之心,爱自己的亲族为最大的仁,连自己的亲族都不爱,还能爱别人么?义就是处事适宜,尊贤人是最大的义。爱自己的亲族会有亲疏之分,尊重贤人会有等级之分,因此,仁、义产生了“礼”,又是“礼”的要求。

57、修身要遵循天“道”——《中庸》谭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所以,君子自己不能不修身。自己要想修身,不能不从侍奉自己的亲族开始;要侍奉自己亲族,又不能不开始了解人;要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道”。修身要遵循天“道”,亲族关系就是天之“道”决定的。

58、五项伦常人之天道——《中庸》谭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道”决定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实行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由天“道”决定人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实现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五项伦常关系是人之天“道”,天命之道。

59、生而知之为圣——《中庸》谭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只有遵天命之“道”方能致中和,对此,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此“道”,有的人要通过修道才知道此“道”,有的人要受到挫折后才知道此“道”,只要他们最终都知此“道”,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生而知之为圣——在遗传及环境;学而知之为贤——在成人前的学习环境;困而知之为民——在百姓的生活之中。

60、自觉自愿是为人中庸——《中庸》谭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又。”遵循“中庸”之道。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此“道”,有的人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实行此“道”,有的人拍不得已勉强而去实行此“道”,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此“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了。自觉自愿——为人中庸,为了利益——利用中庸,拍不得已——被迫中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