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导读(五)

 凤凰山居士 2021-06-25

第十八章

文王武王行孝作礼(齐家)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zuǎn)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xiǎng )飨之。子孙保之。”

  

【注释】

(1)文王:指周文王。

(2)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周武王即位,封为王季。

(3)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名发,谥号“武”。

(4)作:创业。

(5)述:继承。

(6)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缵”,继承。“大王”,太王,即王季的父亲古公亶父。“绪”,事业。

(7)壹戎衣:一著戎衣以讨伐商纣。

【译文】

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有武王这样的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帝王的基业,儿子武王继承和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功业,身穿战袍讨伐商纣,一举夺取了天下。他本身没有失掉显扬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疆土,后代在社稷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不断绝。”

【原文】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1)末:晚年。

(2)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旦,辅武王伐纣。

(3)成文武之道:成就了文、武王的德业。

(4)追王:追尊……为王。

(5)期之丧:指一年的守丧之期。

【译文】

“周武王晚年晚年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又用天子之礼祭祀历代祖先。而且把这种礼制推行到诸候、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按照这种礼制,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死后就用大夫的礼制来安葬,用士的礼制来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身为大夫,父亲死后就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来祭祀。服丧一周年的丧制,从平民通行到大夫为止。服丧三年的丧制,从庶民一直通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论身份贵贱,服期都是一样的。”

【读解】

本篇有三个层次。由舜讲到周代,作者认为周代先王积德累仁,特别是文王进取努力而主观得位。这是第一个层次。

至武王虽说以武力获得天下,但名望并没有丧失,获得了尊荣、权位、财富,以及子孙长久的祭祀。这是第二个层次。

周公是第三个层次。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事业,制礼作乐,从天子推及到普通百姓。通篇都是讲德,和上文“大德必得其位”相通,核心还是同孝相连。

第十九章

武王、周公达孝明礼(齐家)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注释】

(1)达孝:天下人通认为他孝。“达”,通。

(2)春秋:本指季节,此指祭祀祖先时的时节。

(3)陈其宗器:陈列先世所藏之重器,如: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宗器”,宗庙祭器。

(4)设其裳衣:“设”,摆设、陈列。“裳衣”,先祖遗留的衣服。

(5)荐其时食:进献时令食品。

(6)昭穆:宗庙中神主排列的次序,一般始祖居中,以下父子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

(7)序爵:依照爵位高低排列。

(8)序事:排列宗祝有司的职事。

(9)旅酬:众人举杯劝酒。“旅”,次序,众人。“酬”,以酒相劝。

(10)逮贱:祖先的恩惠下达到卑贱者。“逮”,逮及、达到。

(11)燕毛:宴饮时,依照毛发的颜色区分长幼的次序。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燕,同“宴”。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天下人都认为他们是最孝的人了吧!这样的孝,指的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传述先人的功业。每逢春秋举行祭祀之时,修整祖庙,陈列祭器,摆设裳衣,供奉时令食品。”

“宗庙中的祭礼,用以序列昭穆辈分。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别身份贵贱;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别子孙才能;祭后众人轮流举杯劝酒时,晚辈向长辈敬酒,用以显示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地位低贱者的身上;祭毕宴饮时,依照头发的黑白来排列座位,让年长者坐上位,用以区分长幼次序。”

【原文】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dì)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释】

(1)上帝:远古的帝王,先帝。

(2)禘尝:按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此代指四时祭祀。

(3)示诸掌:看视放置在手掌上的东西,指容易看见。示,通“视”。

【译文】

“供奉好先王的牌位,站到自己的位置上,举行先王留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恭敬先王所尊敬的人,爱护先王所亲爱的子孙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时一样,侍奉亡者如同侍奉活着时一样,这就是孝道的极致了。

“郊祭与社祭的礼节,是用来侍奉先帝的。宗庙的祭礼,是用来祭祀自己祖先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礼节和四时举行禘、尝诸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展示这手掌上的东西一样清楚简易了。”

【读解】

接上章,由达孝之武王、周公,继承舜、文王之志之德以成礼,集大成也,定礼制也,于位行礼也,以就其位也。得出结论:践位行礼,以礼治国,简易而明白也。

孝的最重要特点是能继承先人遗志,把先人事业发展下去。《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都是讲继续遗志。

这里突出祭祀礼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论语·学而》),以孝治天下,治国就像看自己手掌那么容易。《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里正好借用了这一思想。

第二十章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原文】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注释】

(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2)布在方策:“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3)其人:指文王、武王。

(4)息:灭,消失。

(5)敏:勉力,用力,致力。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了。他们这些贤人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原文】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释】

(1)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2)亲亲:前者为动词,作亲爱解;后者为名词,指亲人,如父母等。

(3)杀:减少,降等。

【译文】

政事就像芦苇生长一样快速容易。所以处理好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以仁为本。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想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读解】

本部分论中庸之第二义“和”也。和于政、和于人事,即“仁”也。其典型表现于“仁政”。由中而和,修身以至于仁,由己及人,由个体而关系。仁者,人之关系也,多元之和也。[和论(仁论)]

1.概念即问题:仁以和也。政者,最能体现仁、和之用,故以政言之。为政之原则,以人为核心。何则?如树必植于地,敏于地同,政必立于人,敏于人也。

2.概念的分析:

何以仁也?先以仁道修其身也!仁、义、礼为三大器也。如是,则上下和合,民得而治,否则则反。修身事亲,知人知天,为政可矣。

来自: 叶落无痕73 > 《《中庸》导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