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人,男人,老人,渔翁
【名句】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出处】 唐·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注】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①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③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④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⑤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说明】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公元806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赏析】 这首小诗以清淡之笔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刻画了一个在青山绿水中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政治失意的孤愤。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二句,记述渔翁夜晚和次日清晨的活动。起句平缓自然,写渔翁夜晚傍“西岩”而宿;次句便如奇峰突起,写渔翁晨起后,取湘江之水,燃楚地之竹以生火做饭。“汲清湘”、“燃楚竹”,可谓造语新奇,强化了渔翁超凡绝俗的特点。这两句突出渔翁忙碌而又超脱的形象。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等一系列优美的自然美景,而这些看似零星细碎的景物却又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幅清新而完整的艺术画面。诗人将渔翁的形象与优美的自然美景浑融在一起,使之结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体,表现了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既写自然景物,又写渔翁的行踪,但作者并没有将二者分开而写,而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地展现这两种景象。在日出的一刹那,万物从朦胧中忽然显现,而这时却不见了渔翁。忽然一声“欸乃”,使得山水瞬间变绿。本来,山水天容水色随着日出光线的便亮,也逐渐变得明艳,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诗人则借声响的骤起,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顷刻间转换画面,把自然景象展现得极为震撼人心。结尾二句写日出之后渔翁所见之景。“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的白云缭绕,诗境悠逸恬淡,体现诗人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责任编辑:夏素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