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刚毅正大,天地之间立人立事

 清醒4321 2017-05-21

李迎春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本质上,三家相通,都是对天道真理的阐释。外用上,儒家善于治世、道家善于治身、佛家善于治心。佛家专注超拔,出世得乐;道家醉心逍遥,避世观察;儒家则抱着一颗救世之心,入世担当。儒家经典《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诸侯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亦有修身之道,修身为中,向内有内圣治心一路,向外有外王治世一路。所以,在中国传统智慧中,讲治世建功,儒家最可学习借鉴。

据《汉书·艺文志》,道家源于史官、墨家源于清庙之守,儒家则源于司徒之官,主要职责是顺阴阳明教化。司徒有教化之职,这奠定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至于顺阴阳,据考证,儒最早是一种职业,教人祭祀,后来老师被称为儒,可见最早的“儒”是沟通天地的人,懂得顺阴阳之理。

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并不是儒家的创始人,正如孟子所说“孔子集大成”,孔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就像老夫子自己说的,他敏而好学,信而好古,删诗书定礼乐,不过是在整理先王的“陈迹”。道、德、仁、义、理、智、信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到孔子那里,更多的是捧着一颗仁心布施教化。

儒家的学问可以概括为做人做事,做人始于学,做事始于仕,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互相促进,永无止境。做人追求做仁人,做君子,做事追求施仁政,治国平天下。

那么何为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儒家强调人,其实就是在强调人道,而人道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所谓仁人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所谓仁政,就是爱民的政。

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区分本末,强调务本。《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儒家而言,做人之本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人的本,孝悌又是仁的本。这是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孝悌的真正原因。因为孝悌立,人道才能立起来。一个人要变成有爱心的人,首先是靠亲人,要变得有恭敬心是通过长辈,在家中建立了爱的真实基础,然后才能扩展出去爱别人。一个连自己父母姊妹都不爱的人,所谓爱其他的人多半是虚伪,要么是因为欲望,要么是出于功利。

正是出于一个仁爱之心,儒家才提出“以其人之道还治人之身”,是说用人道治理人身。所以儒家的本质是“人道主义”,事实上,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治理都属于人道之治,良好的法治也属于人道之治。

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都兼具超越性和历史性。比如孝,千百年来,它的内核始终是爱,没有亲人之爱就没有真正的孝。但不同时代孝的方式却不同,过去守在父母身旁,磕头作揖毕恭毕敬是孝,现在远离家乡,打个电话嘘寒问暖也是孝。孝的方式总是随时代变迁,但孝的内核却永恒不变。

儒家之精神,可谓刚毅正大。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精神”是最核心的民族精神,它即来源于儒家,指那种秉着一身正气,担负天下责任的精神。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士精神;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士精神。

一个人需要有高尚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儒家精神,至正至大,刚毅不屈,能文能武,文质彬彬,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须培养的。中国人因为有了儒家,于尘世劳碌中不乏精神向度,于精神追究中不离尘世担当。可以说,儒家身处世俗又超越世俗,以其内在光辉和外在担当,于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时代,儒家都有其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