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糊涂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一定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离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讷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
过去说“宰相肚里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镇定自若,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就如深沟大壑,不会显山露水。实际上,宰相肚里的船不会撑到外面去,心机只有自知。肚里无论怎么计策谋划,仍然不动声色。等对手麻痹了,放松了,甚至高兴了,就可以悄无声息的随意处置对方。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陷害或攻击对方,让人对你生发好感。这是一种非凡的人格修养,也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试想如果你肚里什么都包藏不住,这边听了那边说,谁还会相信你呢?
一,铲除敌对势力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登基,而此时的明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各种矛盾加剧,危机四伏。面对一个庞大的乱摊子,年轻的崇祯皇帝试图有所作为,雄心勃勃。他开始寻找突破口,决定首先从对付宦官阉党入手,以拨乱反正赢得民心,并给自己树立名声和威望。明代宦官之祸惨重之极,以魏忠贤为首的无赖,更是穷凶极恶,身为宦官,却与熹宗(崇祯父亲)乳母客氏勾搭成奸,凭借熹宗做靠山,权势显赫,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排除异己,把持朝政,大搞特务统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个阉货最后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人称“九千岁”。
崇祯继位之初,朝中事物均有魏忠贤独揽大权,面对如此强大的政治压力,崇祯权衡利弊采取了深藏不露的策略,防备魏忠贤狗急跳墙。对其阉党,他采用避其锋芒,恩宠有加的麻痹战术。然而奸猾的魏忠贤,首先出击了,他请求辞位,以试探崇祯皇帝的虚实。崇祯知道他的用意,不许,并借机对魏忠贤加官进赏。于此同时,崇祯不露声色地对其他阉党党羽各个击破,罢免了一批魏忠贤的爪牙,除去客氏,遏止了魏氏势力的发展,这些措施,引起阉党内部分化。许多人看到皇帝势力逐步增大,于是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涉及魏忠贤的党羽问题,或者矛头直指魏忠贤。然而,魏忠贤还心存侥幸,认为崇祯对我又能奈何?终于,魏忠贤被召入宫,内侍向他宣读了朝臣的奏章,他听后恐惧万分。但此时方感觉大势已去,只好重贿已经收到重用的太监徐应元,想以辞去东厂印为代价,换回身家性命,以图东山再起。没想到崇祯同意了。崇祯意识到到机不可失,开始大规模清洗阉党撤职、罢官、下狱,杀头等,阉党势力受到重创。接着下谕,贬谪魏忠贤到安徽凤阳祖陵司香,籍没了魏氏家产。崇祯为了根绝后患,下令锦衣卫(特务机构)全部抓获魏氏奸党,魏忠贤在凤阳路上听后知道败局已无挽回,无可奈何之下上吊自尽。崇祯终于以严厉的手段结束了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宦官执政的时代。
崇祯皇帝在对阉党的斗争中,之所以成功的关键,那就是密藏不露,欲擒故纵,使对手放松警惕,让他在得意洋洋中收到重创。如果崇祯开始就大刀阔斧,以魏党的势力,他注定要失败,甚至赔上身家性命。
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父母为了在众多子女中选定王位继承人,很费脑筋,最后采用一种最显而易见的办法,就让一个仆人端了一盘珠宝,并让其故意在子女目前摔倒,结果珠宝摔得四分五裂,子女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父王面前告知此事,只有最小的儿子站在原地,镇定自若,不动声色。父母脱口而出,这个最小儿子便是王位继承人。因为遇事能够处惊不变,把秘密藏在心底,岂不是治国安邦的好苗子吗?
二,迈步走向成功的诀窍
某高校,一个系里有两位成果颇丰的青年教师,一个爱吹嘘自己的成就,每天趾高气昂志得意满,逢人便说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学术成就多高多高,另一个人几乎总是回避这个问题,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也不怎么样。其实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已崭露头角,而后边这个人的文章经常成为学术界的评议对象,但他始终不吹嘘炫耀自己。结果,两个人都抱着一摞杂志到系里申报职称,别人却说:“你整天吹嘘炫耀自己多么牛,怎么跟人家发表的文章一样多呢?看看人家,平日一声不响,谁会想到他竟然写了这么多文章。”尽管两个人数量差多,但后来还是第二个人先晋升了。
待人坦诚,心直口快并非不好,但事实证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暴露自己,得罪别人,既没能很好地把握自我,也不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样的人实在不太聪明,你无意中说了别人什么,但别人常常会记忆一辈子,到适当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给你致命一击。因此,我们说“口无遮拦”,坦荡如底,是一个好人的优点,但也是一个人最致命的弱点。
密藏不露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遇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准备干什么,别人怎么攻击你呢?如果你不说让人讨厌的话,别人怎么会报复你呢?古人曰:“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乱语。“祸从口出”,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怎么会没有秘密,怎么能不守秘密,随便相信人,授人以口实,受制于别人呢?很多情况下,不装糊涂就办不成事,更办不成大事。实际上,越是大事,糊涂越要装得彻底,须知你的对手绝非等闲之辈。
我们知道有些动物在不断进化中,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演变成种种保护色,既能在不同环境中使自己变换不同颜色,同周围的色彩一致,从而达到避免危险、保护自己并攻击弱者的目的。动物尚知如此,人怎么能在别人面前完全暴露自己,成为“不设防城市”呢?
三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密藏不露是一种用途很广的糊涂学法则。自己装糊涂,同时让敌人或对手蒙在鼓里,在紧要关头,果断行事,怎么能攻而不破呢?性格坦率、不藏不密,不是一种不好的品性,但如果要成功,如果要明哲保身,如果想避免是非,那就不是一种有益的品性。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请君入瓮”的故事,是在密藏不露的情况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型计谋。唐武后时,周兴阴险狠毒,办案时,常常罗织罪状,使人入狱,杀人无数。有人密告他与丘氏合谋不轨,于是太后命令来俊臣侦办此事。
来俊臣与周兴一边吃东西,一边共同推断其他案件的案情。
来俊臣问周兴:“囚犯多半不愿承认罪行,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他们招供?”
周兴说:“这简单,找一个大瓮,在四周烧炭火,将囚犯置入瓮中,他还有什么事不承认?”来俊臣于是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方法烧起炭火,然后站起身来说:“朝廷有件案子,须侦讯你,请君入瓮吧?”
周兴吓得跪地叩头求饶,承认罪状,后来被流放到岭南。
由于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激烈,古代帝王驾崩,尤其是在意外驾崩的时候,往往要瞒住别人,见机行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明代成祖帅军北上抵御南下的鞑靼人,归途中驾崩于榆木川,杨荣、金幼孜进入皇帝所住的军帐中秘密商量,认为现在军队在塞外,离京师很远,马上宣布皇帝驾崩,可能会祸起萧墙天下乱。于是决定对皇帝驾崩之事秘而不宣。他们立即命令工部官员收集皇帝所在之处和军队中的锡器,召集工匠把这些锡器融化后做一个柜子,把明成祖的遗体装殓在锡柜中,在把柜子锁起来,之后又杀了铸锡柜的工匠来灭口。同时,又命令专门管理皇帝膳食的光禄卿,按照平常的规定继续进献膳食,向军队发布命令时也更加严肃。等到军队进入塞内,一切都十分平静,没有人发现驾崩之事。皇帝的灵柩到达开平,皇太子就派皇太孙前往迎接。到临行时,下边启奏说:“应当有密封的奏章来说明皇太子派皇太孙代替自己来的情况,要是没有印章做标记,就没有办法来防止作假。”当时皇太孙走得很急,来不及做印章。侍从杨士奇请求拿明成祖当年授予东宫太子的印章暂且交付给皇太孙,等他回来再交还。皇太子接受了这个建议。皇太子又对杨士奇说:“你的意见虽是权宜之计,但也是适合适宜的。过去先帝君临天下时,皇储的位置长久以来都空着,于是下边流传很多没有根据的议论,我现在就把太子的印章交给皇太孙,确定了我的皇储,没有根据的议论还怎么可能滋生呢?
结果,这事处理得很恰当、得体,二杨也更受重用。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当像这样镇静自如,密藏不露。如果计谋行事被人泄露出去或被人发现了,反而由主动变为被动,怎么能克敌制胜呢?
总之,世上计谋万千条,藏密不露是高招。牢记凡事三缄口,慎言慎行勿招摇。须知树大遭风,须知抢打出头鸟。自古真人不露相,大智若愚乐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