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是指由于股骨和髋臼解剖形态异常,在髋关节运动终末期股骨近端和髋臼边缘发生异常接触或碰撞,引起盂唇和髋臼边缘的软骨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和活动范围减小。如果不早期干预处理,最终会导致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 1 发病机制与分型 FAI是由于股骨近端和(或)髋臼的形态学异常,运动时股骨近端与髋臼边缘异常撞击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按病理基础不同,FAI可分为三种类型:凸轮撞击(cam type)、钳夹撞击 (pincer type)和混合型撞击。凸轮撞击常发生于爱好运动的男性,主要是股骨头颈结合处存在异常突起,使其成为凸轮样的非球面体,在剧烈活动尤其是髋关节屈曲时,突出的部分挤压、碰撞并剪切髋臼软骨及髋臼盂唇,从而引起疼痛等症状。钳夹撞击常发生于喜欢活动的中年女性,主要是髋臼异常所致,见于髋臼后倾或髋臼过深的患者,其股骨头形态可以是正常的;髋臼可整体或是前方部分覆盖过多,运动时髋臼盂唇被反复钳夹在髋臼与股骨头颈结合处之间,从而引发症状。混合型撞击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见图1)。
图 1 FAI分型(A:正常髋关节;B Cam型撞击;C:Pincer型撞击;D:混合型撞击)
2 诊断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主诉腹股沟区、臀部或大转子处疼痛,或无显著特征性的髋关节疼痛,同时伴有活动范围减小。疼痛呈间歇性,体育运动、长时间行走或长时间保持坐位后疼痛可加重。体检时患者通常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屈曲内收内旋受限(撞击试验阳性)。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1)Cam型撞击:研究发现,α角增大和股骨头颈偏心距(Femoral head-neck offset)减小对诊断Cam型撞击有重要意义[1, 2]。 α角:以股骨头中心点为圆心,股骨头正常最大半径画圆,从股骨头颈连接处骨质与这个圆的交点至股骨头中心点作直线,此直线与股骨颈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即为α角[1]。 股骨头颈偏心距:髋关节蛙式位片或侧位片上平行于股骨颈切线与股骨头前缘切线之间的距离,偏心距减少使股骨近端形状类似手枪柄而被称为“枪柄样”畸形 (pistol grip deformity)。 Notzli等[1]报道存在Cam型撞击患者其α角(平均74°)明显大于正常人(平均42°)(p<0.001),并认为α角>50°即可诊断为Cam型撞击。正常成人偏心距约为11.6mm,Wenger等[2]研究认为偏心距<7.2mm则考虑异常(见图2)。 图2 正常和异常的髋关节蛙式位片 A: 正常的髋关节蛙式位片,其α角=34.9°,偏心距为13.79mm; B:异常的髋关节蛙式位片(Cam型撞击),其α角=65.5°>50°,偏心距=5.75mm<7.2mm
(2)Pincer型撞击:Philippon等[3]和Reynolds等[4]报道,髋臼过深(髋臼窝底向内超过髂坐线)或髋臼后倾(骨盆正位片上,正常前倾的髋臼,髋臼前缘线在后缘线内侧,不与后者相交;而后倾的髋臼前后壁边缘投影相交呈“8”字形,又称交叉征)导致股骨头被过度覆盖引起撞击为Pincer型撞击(见图3、4)。
A: 正常的骨盆正位片,髋臼窝底(黑箭头)位于髂坐线(白箭头)的外侧; B:髋臼过深的骨盆正位片,髋臼窝底(黑箭头)位于髂坐线(白箭头)的内侧 图4 正常和髋臼后倾(Pincer型撞击)患者的骨盆正位片 A: 正常的骨盆正位片,髋臼前缘(黑箭头)位于髋臼后缘(白箭头)的内侧,两者不相交; B:髋臼后倾的骨盆正位片,髋臼前缘(黑箭头)与髋臼后缘(白箭头)相交呈“8”字征
MRI表现 可较好的显示软组织损伤征象,如盂唇损伤,此外还可见关节积液、骨髓水肿等。
3 治疗 (1)保守治疗:包括改变髋关节的运动方式即避免过度屈曲髋关节和减少运动量来减轻撞击,以及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症状等。但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消除撞击因素,因此不能阻止关节退变的进展。 (2)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已成为目前的主流术式,镜下不仅可以实行股骨头颈成形术(去除股骨头颈部的骨性突起),恢复股骨头颈的正常形态,维持关节正常功能[8];还可同时处理可能存在的关节软骨损伤,清除撕裂的盂唇碎片,解除关节绞锁,并行盂唇成形或缝合术。
华山运动医学在国内较早开展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于减轻患者症状,防止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治疗FAI和盂唇损伤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Notzli HP, Wyss TF, Stoecklin CH, et al. The contour of the femoral head-neck junction as a predictor for the risk of anterior impingement.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2, 84B(4): 556-560. 2. Wenger DE, Kendell KR, Miner MR, et al. Acetabular labral tears rarely occur in the absence of bony abnormalitie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26): 145-150. 3. Philippon MJ, Stubbs AJ, Schenker ML, et al. 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osteoplasty technique and literature review. Am J Sports Med. 2007, 35(9): 1571-1580. 4. Reynolds D, Lucas J, Klaue K. Retroversion of the acetabulum. A cause of hip pain. J Bone Joint Surg (Br). 1999, 81B(2): 281-288. 肩峰的撞击听多了,髋臼的撞击倒是了解得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