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翔老八景

 songsgt 2017-05-22
      2017.5.22宝鸡日报
        如今,旅游产业兴旺发达,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评选“八景”“十景”,来提高城市的旅游辨识度和知名度。我市也于 2014年评选出了“宝鸡新八景”。其实,评选“八景”“十景”之风古已有之,明清时期,宝鸡地区不仅有“宝鸡八景”,各个县区也有各自的“八景”。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有的逐渐消失,有的日益没落。


     但从史料的描述中,我们依然能够窥见些许西府老八景盛貌,从而被古人独到的审美、夸张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怀所打动。这驱使我们借用古人的视角,去追忆或寻找那些已经消失没落,或依然“健在”的老八景……

东湖览胜'
凌虚远眺   
凤涧分流  
凤楼晓钟  
回龙烟雨   
展诰云霞
文笔朝辉  
城鸦晚噪

    “凤翔八景”最早记载于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的《重修凤翔县志》,作为主修的凤翔县知县罗鳌在志书中总结为:东湖览胜、凌虚远眺、凤涧分流、凤楼晓钟、回龙烟雨、展诰云霞、文笔朝辉、城鸦晚噪,并称此八景“诚属邑中名胜,旧志并未拈出”,“非以掞华而夸美,乃扬实而从真”。

    盛名之下的“凤翔八景”现如今是什么样子?凤翔县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肖逸曾对“凤翔八景”做过全面细致的探究,他告诉记者,“凤翔八景”中,半数为自然风光,半数为人文景观,时至今日,有的依然存留,有的得以重修,但“文笔朝辉”“城鸦晚噪”两景却无法再现了。日前,在凤翔县地方文史学者王宗志的带领下,记者从凤翔东湖出发,向西向北一路寻找其他散落的“凤翔八景”。

    东湖览胜(又作东湖揽胜)指的就是东湖了,东湖位于凤翔县城,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有凤飞鸣过雍,在此下饮泉水,故而得名,现为国家 3A级旅游景区免费向游人开放。北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年),在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倡导下,官民对“饮凤池”扩容疏浚,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修亭造桥,建楼筑阁,并改其名为“东湖”。


    东湖在此后 900多年间,不断得到修葺和美化,现占地约 20公顷,其中水面 12公顷,有古建筑 30多处。东湖内移步换景、妙趣横生,清代举人周方炯为其作诗赞曰:“潋滟晴光映碧空,明湖斜枕郡城东。拂衣露惹垂杨岸,入座香飘菡萏风。流水不随时代异,游人未卜古今同。苏公祠下王孙路,缓理归鞭落照中。”

    在东湖北岸,有一座著名的“喜雨亭”,为后人纪念苏轼所立,而在亭北有一高台,名为“凌虚台”。这不就是“凌虚远眺”的所在吗?王宗志微笑摇头,原来,凌虚台最初并不在这里。北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年),凤翔知府陈希亮为登高远眺,在凤翔城内东北角筑起一座“凌虚台”,并由苏轼撰文以记。

    在那篇著名的《凌虚台记》中,苏轼感慨:“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意思是古往今来,人们永远无法预料事物的废兴成毁,前朝多少宏伟坚固的建筑,最终都难逃灰飞烟灭,何况这座小小的凌虚台,更何况比凌虚台还渺小的人呢?也许是一语成谶,凌虚台不久便化为乌有,现在看到的只是后人择址另建的“凌虚台”。

    从东湖出来,向西北方向走至大柳树村,有一处新修的景点叫“凤凰泉”。王宗志停下来介绍,凤凰泉原是自然清泉,被当地人称作“母亲泉”,泉水从这里不断涌出,分成两股,一股先向东流后向南流,一股先向南流后向东流,最终两股又汇成一股,注入东湖。这一道景观就被称作“凤涧分流”。清代太学生张飞鹏曾作诗描绘这一胜景:“涧水分流绕凤城,凤泉滚滚泻双清。一归城外一归内,流到东湖处处明。”

    遗憾的是,由于疏于修葺,凤凰泉早已枯竭,两股清流也已干涸。2016年 5月,凤翔县在原来的泉眼周围,修葺护栏,铺设广场,将其作为县城周边一处人文景观和休闲处所,并勒石写道:“寄凤至世隆之梦,托泉涌景运之愿。”

    与“凤凰泉”一路相隔,也有一处新建的景点,是一段仿古城墙和一座仿古亭子,亭子八角三层,顶层悬挂“凤楼”牌匾,中层悬挂一口洪钟,底层坐着几个附近居民纳凉闲聊。景点前矗立着一块刻有红色篆体“凤楼晓钟”四个大字的石头。

    据王宗志介绍,“凤楼晓钟”原指凤翔古城墙西北角上的凤楼和钟。史料记载,凤翔古城墙始建于唐末,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所筑,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现仅在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和陕西关中工具制造有限公司两处有部分存留。其中,在陕西关中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存留的就是古城墙的西北角,只不过城墙已经风化,凤楼和钟也不复存在。2015年,凤翔县在古城墙脚下新建了仿制的“凤楼晓钟”。

    在由“凤楼晓钟”前往“回龙烟雨”的路上,王宗志忽然指向北方远处的连绵群山:“快看,那里就是展诰山!”顺着他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起伏的山头间,有一段明显高出来的山塄,两头是缓坡,中间是平地,似几何里的等腰梯形,远远望去,如同古代贵族的几案,又像铺展开来的卷轴,因此而得名“展诰山”。

    当地人说,夏天晴朗的傍晚,展诰山上会出现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不过,这一景象非常罕见,甚至展诰山都时常云雾缭绕、秘不示人。“展诰云霞”究竟什么样子,只能从清代凤翔举人刘震的文章中揣摩体味:“远峙西北,方正如玠。照耀云霞,山光入画。峰峦半卷,若卷帙之层对;麓岭平铺,俨丝纶之锡挂。”

    看过展诰山,终于要去寻找“回龙烟雨”了。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处自然风光,位于柳林镇河湾村的回龙山,此山因形似巨龙回首而得名,“回龙烟雨”恰好位于“龙头”处。

    沿着西凤大道一路向西,空气里弥漫出奇怪的味道,越来越浓,越来越冲。直至走到柳林镇雄伟华丽的大牌楼前,才恍然大悟原来走到西凤酒的原产地,空气里那奇怪的味道正是酒糟的味道。从大牌楼折向北走,酒糟的味道渐渐变淡,眼前出现一道曲折的山岭,王宗志说:“这就是回龙山了。”蹚过及膝高的麦草地,记者来到回龙山“龙头”的位置,登高眺望,脚下是一道沟壑,绕着回龙山转了个弯,沟壑另一侧是台塬,高出沟底约二三十米,台塬上散布着村庄和农田。

    王宗志告诉记者,这道沟壑原为洛城河,洛城河沿回龙山流至此处,由东折向南再折向西,把“龙头”包围起来,每当雨过天晴,这段河流转弯处的水汽受到阳光照射而蒸腾,呈现出烟雨迷离而持久不散的景象。

    回龙山山腰上有一座古老的堡子,名叫回龙堡,堡子依山傍河,易守难攻,曾多次庇佑村民免遭战乱祸害,如今,依然可以看见堡子的围墙、大门、窑洞。堡子前还有一座始建于东汉章和二年( 88年)的回龙寺,小寺庙屡遭破坏又屡获修缮,庙前矗立的石碑上,记载了回龙堡的沧桑历史,以及“回龙烟雨”的浩瀚之势:“龙头向东吞吐烟雾即成云雨,滋润良田百顷,庇护一方平安。”

    肖逸告诉记者,“文笔朝辉”指凤翔南城墙上的文笔塔,如今,这段城墙还在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但文笔塔早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周方炯的诗作中凭吊了:“奎璧东南壮物华,孤高文笔走龙蛇。脱颖不留毛遂橐,建标远接赤城霞。寒芒夜扫千人阵,春彩朝生五色花。从此凤凰池上客,长将翰墨奉天家。”“碧鸡变化在陈仓,白兔绿鹦不足祥。

     只有群鸦依旧主,凤城处处噪斜阳。”这是张飞鹏描绘“城鸦晚噪”的诗句。肖逸表示,“城鸦晚噪”指唐昭宗驾幸凤翔时,成群结队的乌鹊于傍晚飞至殿廷。明崇祯时,上万只乌鸦在凤翔学宫前结成方阵,人们惊异于这种奇特的景象,而将其列为“凤翔八景”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