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旭 | 闲话凤翔八景

 时光捡漏 2022-10-01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图片来自网络

旧时的凤翔八景有哪些,说法并不一致。据清朝乾隆三十二年知县罗鳌主编的《重修凤翔县志》记载,有“文笔朝晖”、“凤楼晓钟”、“凌虚眺远”、“凤涧分流”、“东湖揽胜”、“城鸦晚噪”、“回龙烟雨”和“展诰云霞”八个景点。然而又有人说“凌虚眺远”其实应该是“灵山远眺”。由于这些景点也就是古人一说,并非法定,难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这里也就不分对谬,干脆将两说都收录进来,也算留点纪念。

按《重修凤翔县志》的记载,八景中有三大景点就在城内,即“文笔朝晖”、“凤楼晓钟”和“城鸦晚噪”。

“文笔朝晖”说的是文庙里的文笔塔。文庙就是现在凤翔师范学校所在地,文笔塔就建在学校后边的城墙上。受城墙宽度的限制,文笔塔的直径不是很大,高却有九级,造型挺拔高耸,就如同一支正在书写的毛笔,因而得名文笔塔。

旧时城内的建筑很少有高过城墙的。在凤翔城内,恐怕只有“真兴寺阁”是个例外。塔本来就是叠起来的房子,建在平地也会冒尖,文笔塔又建在城墙之上,就更显得高耸入云了。每天清晨,刚出山的太阳投射到凤翔城的第一缕和熙之光,首先就落在文笔塔的塔尖上。这时候,躲在城墙后边的房屋还在朦胧之中,文笔塔洁白的塔身犹如先知先觉,一身光明地突显于笼罩在晨霭里的城池之上,成为一道耀眼的独特风景。于是,凤翔的文人们便以“文笔朝晖”来命名这一景色。

“凤楼晓钟”说的是府城西北角城墙角楼上的大钟。

古人讲究“晨钟暮鼓”,因为金钟的声音清新激越,在黎明时敲响,有催人奋进的感觉。而鼓声浑厚沉闷,有一种迟暮感,在夜幕降临时敲响,就有让人放松休息的意思。

按照常理,清晨伴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到来,钟楼也就应该设在太阳升起的方向,即府城东门的城楼上。可凤翔城的整体造型为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形状,凤凰只能飞向高天。按照《易》的解释,乾方代表的就是天、天子、父亲等阳刚的东西。乾方就是西北方,凤翔城的凤凰头在城的西北角,正是代表着凤凰展翅飞向蓝天。晓钟敲响,就相当于凤凰晨鸣。凤凰的鸣叫只能从嘴里发出,这钟就绝对不能悬挂在象征凤凰趾爪所在的东门,只能悬挂在象征凤凰头部的西北角。

古人将人和事物的级别看得特别重,朝廷甚至以皇帝的口吻对级别做出规定,这种规定就叫“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制度”的来源。超出规定或者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办理的事物,就叫“逾制”。逾制是关乎皇权的大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凤翔城只是府城,其建筑规格不是很高,还没有达到在所有城角设置角楼的级别。鉴于凤翔城造型的特殊性,在象征凤凰头的城墙西北角设置一处角楼,以象征凤凰的冠子,这已经是个例外了。因而,晓钟也就顺理成章地挂在城西北角的凤凰头上了。

“城鸦晚噪”是八景中最为独特的景观,说的是傍晚时东城门敌楼上数以千计的乌鸦归巢时的情景。

凤翔城的东门地近东湖,两地相距只有数步。苏轼就曾说过“不意郡城东,数步见湖潭”。东湖里有大量的参天大树,“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这些大树也就是乌鸦喜鹊棲栖的首选。可惜水边晚风淒厉,高耸的大树枝丫不停摇晃,使得鸟儿难以进入梦乡。而临近的府城东门敌楼上众多的“悬眼”,就成为它们心目中理想的巢穴。可惜鸟多穴少,就造成了鸟群在大树与城楼间来回飞旋争抢的景象。苏轼在凤翔时写的诗中就有“唯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的诗名,说的就是凤翔城东门“城鸦晚噪”的这种奇特景观。

凤翔八景中的这三处景点都依附在凤翔城上,随着凤翔城墙的废弃,它们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东城门被夷为平地,乌鸦也就不再是“城鸦”,更没有了“晚噪”的理由。文笔塔和晓钟所在之处的城墙虽然还有遗存,但塔和凤楼因为年久失修,早已在城墙毁弃前化为乌有,只留下了遗址。况且城墙本身也被不断蚕食,身高直接被压缩,还在不断减肥,最终变得形销骨立,惨不忍睹,已经承载不起凤楼和晓钟了。

除过城内的这三处景点,还有环绕在府城周围的两三处景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东湖揽胜”和“凤涧分流”这两处,另一种说法则增加了“凌虚眺远”这一景点,成为了三处。

“东湖揽胜”指的就是今天的东湖美景。东湖在西周初年即被命名为“饮凤池”,成为皇家园林。秦时属于“北园”范围,依然是皇家园囿。到北宋苏轼做凤翔府判官时改名东湖,始终是高等级的休闲娱乐场所。此后历代修葺,使湖内景点不断增加,蔚为大观。

在周秦以降的历朝历代,“东湖揽胜”都是西府数得着的著名景观。在包括下辖各县著名景观在内的“凤翔府八景”中,“东湖揽胜”也是荣列榜首。连大文豪苏轼都夸东湖是“入门便清澳,恍若梦西南”的美景,东湖的漂亮程度和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可想而知,也就无须我多言了。经过历代不断修葺之后,景色已经美不胜收的现在,东湖还在继续发展打造,相信此后一定会更加美好。

另一处就是“凤涧分流”。

“凤涧”里的“涧”指的是护城河,“涧”是借指。古时的“城”实际上是由“城”和“池”两种结构组成,叫“城池”。高耸在地面之上的土围子叫城,围绕在城外的深濠叫护城河。护城河也叫城壕、池、湟,有水的城壕写作濠,无水的写作壕。城池的守护神叫“城隍”,而“隍”原意是没有水的城壕,和有水的湟相对。到后来,隍就成了城隍这一职务上的尊神的专用字。

“凤涧分流”原来是一个接近于都江堰鲤鱼嘴那样的工程。凤翔城的城濠不是干壕,而是将凤凰泉的水引入城濠,绕城流淌。凤翔城所处的地势西高东低,水源地在城的西北角,城濠内的水进入河流的出水口在城的东南角。无论水流从西城濠还是北城濠开始进入,都不能实现绕城流淌的目的。就是人工强行将水注入另外那段城壕,也势必有一半城濠里的水会成为死水。

秦人是有智慧的人,当年李冰父子被派去四川治水,就修成了都江堰,凤翔城濠这点事当然也难不住城濠的建设者。他们在城濠的设计上运用都江堰分水嘴的原理,使凤凰泉的水在进入城濠之后,自动分为两股。一股向西转南沿西城濠经南城濠流向城墙的东南角,进入铁沟河。另一股向东顺着北城濠转入东城濠,再流向城的东南角,汇入铁沟河。苏轼当年扩修东湖,就是借用流经东城濠的水流作为水源。两股水流在城的东南角会合后,再经过铁沟、瓦窑头、河湾汇入塔寺河。凤翔城濠在凤凰泉这里形成的“一水分为两股”的奇特景观,就是凤翔八景中所说的的“凤涧分流”。只是随着凤翔正位下降,凤凰泉后来又被关中工具厂封闭,才断了进入城濠的水流。至此,“凤涧分流”这一独特景观,就只能和我们渐行渐远。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城濠内基本干涸,人们只能在那处一水两分的遗址前指指点点,去脑补古人的智慧。直到十多年前,西护城河和北护城河开发成了住宅小区,“凤涧分流”这一景观直接被连根拔起,毁尸灭迹,给子孙后代连一点想象的空间都没有留下。至此,“凤涧分流”这一景观便只保存在了老辈人的记忆和难得一见的文字里,成为一纸空文。

除此而外,还有一景就是存在争议的“凌虚眺远”。

“凌虚眺远”里的“凌虚”指的是凌虚台。

凌虚台是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凤翔府知府陈希亮所筑,原址在府衙的官邸之中,也就是今天府城的西南部,凤翔城内府前巷的西段。由于凌虚台筑成的时候,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知府陈希亮便请府判苏轼为凌虚台写了一篇《记》。苏轼在来凤翔府之前,刚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了“百年不遇”的三等,在当时的文坛那是神一样的人物,这篇《凌虚台记》一出来自然就成为了当时文人竟相传诵的名篇,凌虚台也由兹名声大振,成为文人们都想一睹的美景。

苏轼《凌虚台记》文中所写景物,近者在凤翔城周围,远者在数百里之外,都是在苏轼登上凌虚台后之所见和所思,也就是“眺远”所得。因此,“凌虚眺远”这一景应该是成立的。但要进入凤翔八景,前提是“凤翔八景”必须是在宋仁宗嘉祐八年之后提出并确定,否则要把“凌虚眺远”列入凤翔八景,就没有了物质基础。这也就是对“凌虚眺远”发出争议的原因。

凌虚台在苏轼离开凤翔之后名声逐渐减弱淡出,且台为垒土而成,不久即补雨水冲刷削减坍塌。若干年后有人将凌虚台迁至东关三公祠后,祠废之后台亦仅剩遗址。清朝光绪十四年,当时的凤翔知府熙年在重修东湖苏文忠公祠时,才在祠侧重修了凌虚台。我们今天见到的凌虚台,已经是1985年人民政府重修的了。

凌虚台如此多灾多难,说明它没有引起凤翔人足够的重视。而且凌虚台在初建的时候,就已经说明是“高出于屋之檐而止”,府衙的房檐再高,也就一丈四五尺,换算成公制单位也就在五米左右,眺远又能眺到哪儿?要说它列入凤翔八景,也只能是文人墨客怀念苏轼,而将其记入八景罢了。

和“凌虚眺远”互争的另一景是“灵山远眺”。这两处景点不光地点不同,一个是东湖里的凌虚台,一个是关中西端的灵山。另一个是“眺”的方式不同,一个是站在凌虚台上向远处望,叫“眺远”。另一个是站在远处望这座山,叫“远眺”。

和凌虚台相比,灵山能够列入凤翔八景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灵山得名于秦穆公时,山上的净慧寺也是创建于唐德宗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而凌虚台创建于宋仁宗嘉祐八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凌虚台比净慧寺晚了二百八十多年。如果“凤翔八景”是在宋仁宗嘉祐八年之前就已确定,那时还没有凌虚台这座建筑,灵山上却已经有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

“灵山远眺”中的“灵山”就是现在净慧寺所在的灵山。至于灵山名称的来历以及其他灵迹,皆为传闻,也为大家所熟知,这里就不说了。灵山净慧寺创建于唐德宗二年这一史实却有历代《凤翔县志》记载,应该不是虚幻。只是唐德宗有“建中、兴元、贞元”三个年号,县志中的“唐德宗二年”恐怕是漏掉了“建中”两字,应该记录为“唐德宗建中二年”才符合历史纪年规律。

唐德宗之所以敕令凤翔府在灵山创建寺院,与他的经历有关。唐朝在发生“安史之乱”时,德宗的曾祖父玄宗驾幸西蜀,肃宗登基平乱,将“行在”设在了凤翔。由于肃宗在凤翔实现了他的成龙之梦,此后便多次提升凤翔的地位,由扶风郡更名为凤翔郡,再升为凤翔府,列为西京。肃宗去世后由儿子代宗继位。代宗只坐了十四五年江山便去世了,由他的儿子德宗继位。

唐德宗李适很敬重他的爷爷李亨,而且德宗在被立为太子后还封过雍王,因而和他的爷爷一样将雍地视为成龙宝地,对凤翔感情弥深。登基后的第二年,便敕令凤翔府在灵山修建净慧寺,以报答佛爷对他的佑护。因而,净慧寺也可以算做皇家寺院。

净慧寺之所以建在灵山,是因为灵山乃是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的西端。它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南山”和“北山”的中间,直接终结了秦岭和陇山之间这块东西八百里的平原,成为了“关中道”的终结者。无论是从“风水”还是战略上看,灵山的地理位置都非常显赫,当然也非常抢眼。站在灵山之上向东望去,关中平原一览无余。向西远眺,则秦州陇坂尽收眼底。如果站在关中平原的任意一处西眺,灵山都是最为突出的美景。这一点,也许就是“灵山远眺”能与“凌虚眺远”竞争八景的底气吧。

“凤翔八景”中的其他两景已经远离县城,远处北山之中了。有“回龙烟雨”和“展诰云霞”。有意思的是虽然北山横贯凤翔背部,这两处风景却都在凤翔境内的西北部,雍水河的上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柳林镇辖区之内。先说“回龙烟雨”。

“回龙烟雨”指的是凤翔西北乡的回龙山。

北山一直沿着关中道北边由西向东发展,横穿整个凤翔县境,山的南沿基本整齐划一。可是,到了凤翔西北乡洛城村这一段,却沿着洛城河西岸向南伸出了一条孤零零的山岭。这条山岭向前延伸了十多里后,忽然折而向东,使洛城河也不得不来一个急弯。于是,这里形成的村庄便被命名为河湾村。山岭到了河湾村后没有再向东延伸,而是在河边齐齐打住,形成了一个刀削斧劈的高崖。这一条山岭中间没有沟壑,形如一条巨龙。在河湾这里形成的转折,犹如巨龙回首。伸在洛城河边的断岸就像是正在饮水的龙首,人们便将这座山岭叫做“回龙山”。

山里的空气温度总是要比山外原区低些,而空气的湿度却总比山外要高,这就在山口形成了空气流动。原上没有遮挡的时候,冷空气会很快逸散,人们平常看不到也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只有在傍晚温度变化较大的时候,站在远处才会看到那层缭绕在山脚边如烟似雾的水气,住在平原区的人便将雾气缭绕的山根区域称为“烟雾畔”。洛城河是雍水上游从山根到河湾这一段的名称,河里当年的水量还是很充沛的,沿着洛城河川道散发出来的水气本来就比其他地方浓些。水气到了河湾这里,被回龙山挡住不能向原区逸散,就只能直接抬升,从山岭之上散开。加上河湾这里河水湍急,蒸腾起来的水气比一般山口更多些。两种水汽相汇,形成的水雾也就比其他山口要浓得多。站在十多里外的凤翔城里去看回龙山,那山头周围蒸腾起来的水气就像下雨前低垂在地上的浓云密雾。这一景象只有回龙山这里独有,文人们便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回龙烟雨”。

洛城河本来是沿着回龙山南下,在河湾这里先折向东再转而向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利时,利用转折的山岭在河湾村这里修了一座小型水库,即沿着河湾村西边沟岸上打了坝,截断了洛城河。若干年后,水库被泥沙淤平不能再蓄水,河道也就改到了现在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回龙山的断岸上有座回龙寺,寺院的创修年代已经无法考证。笔者十多年前去拜谒的时候,见寺里供奉的是普贤菩萨,就觉得有点诧异。凤翔各地所侍奉的菩萨以观世音菩萨的诸般化身为主,兼有地藏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寺院,单独侍奉普贤菩萨的寺院并不多见。以佛理而论,普贤菩萨表法为理、定、行。估计先辈们让普贤菩萨坐镇回龙山,似乎是为了让他劝化山下的雍水龙王,让他不要肆意妄为乱发洪水。但当我转至后院的几孔窑洞里瞻仰时,这种想法就又动摇了。

回龙寺后院有几孔窑洞,这些窑洞虽然曾做过生产队的办公室和保管室,墙壁涂上了泥巴,但窑洞顶上的壁画还在,说明这些窑洞曾经是庙宇里的殿堂。当我仔细欣赏这些残损的壁画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人面蛇身的女娲和伏羲画像,而且是壁画的主图。女娲和伏羲是汉民族神话传说中人的祖先,对他们的侍奉无论如何也归不到佛教中去。那么,这座回龙寺是在什么时候创建的?难道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汉代初年或者之前?如果真是那时创建,那么,回龙寺的前身又是一座怎样的庙宇?庙宇里供奉的主神又会是谁?然而无处求解就只能存疑。今天写这篇文章,顺便把这个疑点告诉大家,也许读到此文的有识之士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凤翔八景中的最后一景是“展诰云霞”。“展诰”是北山中一座山头的名称,因为从凤翔原区看过去,这座山的山顶平直伸展,就像古时候内使宣读皇帝圣命时展开在手中的圣旨。“圣旨”这种称呼是老百姓的叫法,大多数情况下它被叫做“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告示。山头有着这种特殊形象,人们便将这座山头称为“展诰山”。

展诰山在汉封村的北边,接近汧阳麟游和凤翔的交界,即渭水和泾水的分水岭中。山南之水流入渭河,山北之水就流入了泾河。展诰山地处众山簇中,已是人迹罕至之地。这里也是雍水的发源地之一,展诰山四周山涧水源丰富,泉池众多,蒸发量也就比较大。天气晴朗的时候,展诰山的上空时常会笼罩着朵朵白云,日落时阳光斜射,这些云朵就会变成艳丽的红霞。文人们将其列入凤翔八景,称其为“展诰云霞”,自然有盼望诰命到来,福音早传的意思。

本文虽然取名“闲话凤翔八景”,却不小心说了九个景点。限于本人学识,想来文中定有谬误,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之作。

END

作者简介

鲁旭陕西凤翔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凤翔县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风流街》、《下乡纪事》等小说作品,《二娃审案》等戏剧作品,《凤翔民俗》(上下卷)等。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