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标题有点那个,是吸引眼球的。最近公众号阅读量比较低,也是无奈了。提起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一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定州等地任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许多地方都做了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比如脍炙人口的治理西湖的故事,今天杭州西湖有一景:苏堤春晓。就是苏轼当年主持修建的。 苏轼治理西湖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其实在他二十岁刚入仕时候,曾经治理过东湖,就鲜为人知了。 1061年,苏轼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国家公务员”。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凤翔府,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那一年他25岁。此后的3年,青年苏轼一直在凤翔任职。 
今天的凤翔,是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个县。历史上凤翔曾经赫赫有名,凤翔县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箫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当时的凤翔县城,有一泓清澈的池水。据说是当年凤鸣西岐之时,飞过雍城在此饮水,故被称为“古饮凤池”。苏轼来到凤翔时,池水很小,池底厚积淤泥。于是青年苏轼决定对这里修葺改建。完工以后,改名为东湖。 
到今天算起来,东湖已经差不多有1000年了。仍然是凤翔县城最为重要的一处风景。去年,有关部门对东湖进行了大面积提升改造,小编也在第一时间拍下了东湖最美的一面。特此分享给大家。 100米高空俯瞰东湖,闹市之间的一处园林绿地。 



 这个是新建的大门,我不是学古建筑的,但感觉设计很不错。至少拍片气势很雄伟。








 
 苏轼纪念馆,有一些陈列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苏轼修东湖、西湖的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的父母官一个道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政务之余,别忘记修建景区,发展旅游业。这样若干年以后,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东湖 [宋] 苏轼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 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流走涵涵。 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 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 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鹌。 嗟予生虽晚,考古意所妉。 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 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 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 暮归还倒载,钟鼓已韽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