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都已经出七了,财富创造的方式都已经升级到4.0版本了,你的思维还是停留在1.0时代吗?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发现自己已经抓不住财富的走向了,开始“病急乱投医”,人们浮躁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那么,我们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下现在财富的大致走向。 财富1.0时代的思维——利润差价,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追逐者 载体:实体 市场:卖方市场 大概从改革开放一直持续到2002年,这是一个卖方占优势的时代,“产品”相对紧张的时代,信息不对称,但市场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于是各种物质产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然后去努力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各个角落的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成为重要环节,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各种商家等等。 上世纪90年代的老家(安徽北部)的集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厂里去批发一些面料、被单之类的摆摊来卖,然后每次都被一抢而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到这么漂亮的东西感到很新鲜啊,而且物美价廉。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在上世纪90年代,能发财的就是今天的小贩。在安微北部的集市上,一些精明的小贩跑去浙江的厂里批发面料被单之类的生活用品回村里卖,因为村里物资贫乏,漂亮又便宜的货品总能一扫而光。 低买高卖,在贫乏的物资面前,信息不对称是财富的来源。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供不应求使得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当然,他们都大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比如浙江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因此他们迅速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 而其中一部分温州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以轻工业、快消品为主),慢慢就发展成了工厂。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一直持续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 财富2.0时代的思维——单品海量 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诞生互联网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写。 对于市场来说,从不完全竞争市场逐渐走向完全竞争市场。信息逐渐对称,低买高卖的时代在各种第三方平台将产品逐渐透明化后慢慢失效,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为与区域带来的差价信息价值逐渐消息。 而经过30多年,中国商业快速发展,商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各种物美价廉却相似的商品充斥在大街小巷,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挣钱的商家也不得不随着1.0时代的过去而逐渐被淘汰。 长江后浪推前浪,旧的时代过去,必然会有新的一批弄潮儿起来。 互联网时代,新的营销战场---网店开始打响战役,零开店成本,成为网店一大优势。 于是抓住的时代变化进行转型的第一批淘宝店主,从实体店走向网店,他们开始收割时代变化代理的财富。 由于电子商务没有现实空间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小米手机、褚橙等等爆款成为电销成功的代表。 在电子商务时代,流量和排名决定顾客浏览率,所以卖方市场变为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所以马云爸爸成为首富,所以阿里巴巴成为牛股,市值一涨再涨。谁能掌握话语权,谁就是老大。 而那些“网店”们不仅需要研究各种第三方平台的运营规则,还得花钱买广告位和流量,才能引来消费者。再加上“网店”越来越多,而第三方平台的展示位置有限,于是广告费越来越高(性价比也越来越低)。再加上此时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的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而此时,“实体店”由于生意萧条,房租也在不断降低…… 于是“网店”成本在不断攀升,“实体店”成本在不断下降,两者最终达到了统一水平。 但“网店”还有个劣势:太容易比价了。所以“网店”总有一天让商家无利可图,很多干脆烧钱赚吆喝。以杭州的朋友为例,十个有六七个是做电商的,现在基本上都在寻找转型。因此,这时再介入“传统电商”显然思维早就落后了。 所以,当电子商务平台开始打价格战,互联网+”又一次走上死胡同--市场同质化。 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还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财富3.0时代的思维——以人为本 载体:产品增值 市场:买方市场 产品同质化,信息对称,资源流动性大,市场产品越来越多,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商家积货,产品急于出手,价格战打响,商家开始低价倾销商品。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大传统工厂要倒闭,政府也在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 随着产品的增多,如何突破众多商品厮杀出来有了一个关键点:大家的消费观念与消费 水平也在与时俱进。便宜,不再是选择的首要,优质成为大家选择的关键,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不在能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要求。 所以,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优质服务的商品,变成市场的宠儿。如何给产品带来价值,成为关键,对于增值,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深度化。将产品进行定位,把产品功能进行细分与聚焦,不做最多,但求最精。定位好消费群体,将产品做到专注,追求行业领先。 第二:定制化。走个性化路线,给每个消费者独一无二的体验,做到量体裁衣。独特与定制,这就会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在以上两个方向的引导之下,将导致市场分化,这标志市场“大一统”时代即将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 “多元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个性,独特,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品味,多种口味的商品会结束同质化商品时代。 大家都不必探究别人的产品长什么样,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做出自己的品牌,你的世界自然会有你的追逐者。 而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这一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费者,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 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所以,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了! 财富4.0时代的思维——人格信用 载体:移动互联网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的确,中国未来还有一波最大的红利: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 怎么理解这句话? 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第三方平台掌握资源,成为市场老大。比如天猫,虽然平台显示了商品的公开性,但是由于“强信息、弱关系”的原因,店铺能否开,是否违规,哪个商品能上首页,商店的生杀大权全在平台上。 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弱信息,强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彼此联动性很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大的来自于“分享”,而不是“告知”。 按照我们上面所言,既然商业核心机理从“物以类聚”过度到了“人以群分”。那么今后消费者也必将从分散走向联盟。作为一个消费者,今天你不主动把别人团结过来,明天别人也会把你团结过去。请记住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谁主导了消费者,谁就主导了市场,谁就能来分钱。 看看现在的淘宝吧,排名靠前的店铺机会都被“网红”把持了,再看看现在的大V、女主播、自媒体、各种社群、以及明星自创的品牌等等,都是这种特征的直接反映。 什么才是团结别人的最好工具?当然是:信用! 一方面中国信用市场还未建立,另一方面大家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我们都把大量精力成本放在了如何互动提防上了。这直接导致社会的运作效率低下,比如团队内耗严重、人与人的配合度很低。 中国的信用市场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下重新建立,它的改变不仅使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还意味着大家开始信奉契约精神,遵守规则。这是人们找回信仰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人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搞大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会认为“互信”是最大的待开发红利。而今后的市场一定是“信用市场”!“链接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对于未来每个人来说,信用会变的格外重要,未来的财富路线是这样的:行为——信用——人格——财富。可以这样归纳:最好的营销是内容,最好的内容是产品,最好的产品则是信用。这也是移动电商和传统电商的根本区别。 总之,商机转瞬即逝,只有抓住财富的走向,看清商业的变化规律,才能棋高一招,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