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陵为何不修圣德碑?背后隐藏着道光帝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潇潇雨ekg9m5f4 2017-05-23
2017-05-02

在华夏文明中,自古就有墓前立碑的做法。墓前树碑最早的情况,当属孔子寻父母之坟,为便于祭礼置放树枝做标记,到后来才发展成为《礼学记》中“碑,以悲往事”的解释。

而作为封建礼教的最忠实的卫道士帝王们,向以仁孝为先,由此对于其祖先“以悲往事”的碑刻,更是竭尽当时之能事。于是,碑的作用不仅是追忆逝者旧事,更演变为歌功颂德的载体。这在明、清两朝的帝陵中尤是明证,因为这种载体最直接的名称就叫“圣德神功碑”。

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历朝帝王无不趋之若鹜。可历史延续到了大清帝国的第六代皇帝道光朝时,却遗诏说,自此不再在陵前树建圣德神功碑。

那么,道光帝为何要裁撤这个流传历朝帝王,并已经形成规制的“圣德神功碑”呢?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道光帝于1850曾就此下过一道谕旨。根据他谕旨的意思,是说自己治理国家的成就,不能与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比,故而力裁圣德神功碑的建制,并一再重申自己的态度,告谕嗣皇帝及群臣如果违背他的意志,将是天下之最大的不孝。

由此,似乎可以看不出道光是位“谦冲”有加的贤君。

然而,细细探究根源,却发现道光帝遗命裁撤圣德神功碑的背后,原来竟隐藏着他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因为,除去大清王朝官方如此记载此事外,在其他无论是文字记述,还是民间传言,都有“清朝旧制,凡帝王有失国之尺地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一句。

对照清朝旧制,不妨揭开道光一朝的历史书页,来看看这位谦冲有加的道光皇帝是否有违旧制之处,而裁撤圣德神功碑。

1842年8月29日,由耆英、伊里布等代表清政府在英舰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让道光皇帝无法面对先祖,且从此在陵寝建制中裁撤圣德神功碑的一条内容是:

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需修补者,自愿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种耻辱。既然道光皇帝在其父嘉庆和其祖乾隆眼里,是“仁孝聪睿”之贤君,遵守旧制自是其看家本领。只不过,这一次守“不建立圣德神功碑”之制,实在让道光皇帝在生前死后都处于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

道光三十年(1850),在其陵寝建筑事宜遗留的御书朱谕中,道光曾告谕嗣皇帝,如果想刻碑文,可以在神道碑亭上刻制。这是否是在提醒咸丰皇帝可以不拘泥圣德神功碑的方式为父亲竖碑立传呢?

于是,在咸丰二年,咸丰大葬道光后,为表感恩怀念之忧,撰写了“慕陵神道碑亭碑文”一篇,并镌刻于隆恩门外碑石上,其歌功颂德之词溢满字里行间。

但没有圣德神功碑的尴尬,仍是道光皇帝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