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续哲学前缘

 伟天英 2017-05-23

作者简介:鹿丽萍,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编审,武汉理工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硕士导师,发表多篇西方哲学、编辑出版方面论文。

1

临近考博的最后几天,我复习得焦头烂额,但丈夫总在临睡前追问我一个问题:你到底为什么要考博?这不免颇使我分神。为什么要考博?这是一个跨越十年的问题,是一个可以在我十年人生积累基础上回答的问题,然而也是一个我不能给出充足理由的问题。

我告诉丈夫说我想建立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安顿儿子睡觉,清洗完厨房的油污之后我还不想睡去,尽管我很累,但我需要有自由思考的时间,使我的生活、我的劳累能见出精神的意义。丈夫说你不考博也能建立精神生活呀。我说是的,考博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只是我当下的一个选择。

究竟至极的追问常常是不能给出明确答案的,常常是使人理屈词穷的。作为源初、基础的东西,常常是缺乏明证性的,是逸出时间之外的。那可能是顽强不息的生命意志,可能是灵魂的战栗与不安,也可能是总以为生活在别处的错觉。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毕生可能都在追问自己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

这两个问题都是究竟至极的追问,哲学是什么关乎哲学家建立什么样的哲学,当然是第一性的问题,而对于哲学家自己,后一个问题似乎更为根本:如果从事哲学“无用”,那么哲学是什么也就无关紧要了。

所以,连带的,一个人要报考哲学,比之报考经济、法律、机械专业,自然就不得不经常面对他人和自己的诘问。

2

我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年女人,获取一个哲学博士头衔已不太可能会带给我什么实际用益,这种诘问对于我是致命的。

在通常的权衡和考虑之中,我多半更应该不考,甚至不应该动这样的念头,相夫教子永远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满足于丈夫事业成功带来的安逸生活,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作为谈资夸耀于人,几乎是中年女人最好的精神生活。

多年以前,我便宿命般地读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一段话,仿佛灵魂被窥破般吃惊:有些女人,赋有真正惊人的美,这些女人差不多总是性情孤僻的人。她们孤独地忍受着会焚毁她们自身的热情。这种热情好象从里面焚烧着她们的面颊。这种女人的命运是与众不同的,或者是极其悲惨,或者是无限幸福。”是的,在我的心灵中,一直有一团不安息的火,催我奋进,引我超越。

然而,无论在他人眼里,还是用自己苛求的心衡量,我都该算是“无限幸福”的,丈夫早已成了教授、学术带头人,儿子健壮聪明,我自己还拥有一份待遇优厚的编辑工作,夫复何求?只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叨念着:十年了,总有一些发生的事需要思索,总有一些思索希求表达吧……

按照有些职场专家的分析,人在四十岁左右会有一种冲动,会去做他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会听从内心的呼唤去改变当前的境况。倪梁康的德国老师不是在四十多岁时突然放弃了公司的重要职位重新回到大学攻博去了吗?

其实,在我的心里,哲学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1996年我曾在《书屋》发表过一篇题为《一个女人的哲学缘》的文章。那是在我的硕士论文的后记基础上略加删除修改的。在硕士论文的修改稿上划下了最后一个句号的那天深夜,一种释然涌上了心头,但紧接着我却有了一种冲动,想要用笔写下些什么。

于是,没有思考,没有停顿,我一个字一个字写着,从夜静更深写到天光大亮,不自觉地对自己一直以来的哲学情感进行了某种追溯和总结。

3

毕业后,原本打算工作一两年后再攻博。但彼时高校对考研考博非常敏感,这几乎就是一个人不安心本职工作准备另寻高就的信号。

我给当时的单位领导写了一封自认为情真意切的信,告诉他作为一个女同志,如果非要等到工作满四年后才可以考博,等毕业后三十几岁再生孩子会有诸多不便不利之处。领导不仅没有同意我的请求,反而训斥了我,告诉我以后不可以这样处理问题。

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一个不肯加盖的公章会要我在今天不得不追赶十多年的岁月。今天,我虽仍懂不得多少世故,但起码知道像这般卡人的政策,也许给领导送几条烟几瓶洒便是可以通融的,倒完全用不着表明心迹。

从那时起,没有能完成自己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心愿便成为潜在我心底的遗憾。是的,没有这个学位,我当然也可以从事哲学思考,但既然哲学是我青年时期的一个理想和选择,我非常看重自己在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进展,而博士学位便是这种进展的某种专业认证。也许我不需要这种专业认证去谋得一席教职,但我需要这种认证激励我追求哲学的勇气和信心。

4

这十多年间,先是支持丈夫改博,我学会了做饭、料理家务,从象牙塔走入了真实的生活。紧接着心儿出生了,用丈夫的话说,我是含辛茹苦地养育心儿。

的确,我常常不自禁地感叹,养育一个男孩,你不仅要动用你的智慧,更要拼却你的体力,男孩常常是在与你的对抗、冲撞中成长的,不仅是心理上的对抗与冲撞,而且是体能上的,后者是母亲很快就会被儿子超过的。

我忘不了儿子一岁前每天早晨醒来时我好像坐了一宿硬座火车的那种劳累,有那么几年,我一坐到书桌前阅读严肃书籍,眼皮很快就会打架。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文革后信仰的崩溃,却完整地经历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真感受和硬道理。

儿子没出世前,我们自可以坚守清贫的生活,只要不饿着就行,儿子出生后,经济成为凸显的问题。有一次,儿子生病打针,第二天还需注射一种一百多元的针药,可我们已没有钱,我和丈夫紧急商量要向谁借二百元以解燃眉之急。

这件事发生后,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赚钱。从此,我开始加大编辑工作量,有时编稿到深夜,甚至为赶急稿整夜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也有一己私心,就是为了缓解丈夫养家的压力,既然我已与哲学失之交臂,便希望丈夫能有较多余暇从事哲学研究,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我的一些心愿吧。

尽管这样,我真的不愿意听丈夫说我是为了他和儿子牺牲掉的,其实,真要说牺牲,牺牲的只是学业、专业论文、著作,成全的却是生命、哲学修为、境界。的确,在内心我非常感谢我生命中的这两个男人(另一个男人还有待长成),正是他们才使我真正成为了女人,才使我获得了真实完整的生命体验,从而对人生、对哲学能有更多的领悟和觉解。他们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修为。

所以,人生的轨迹常常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的,人们常常在事后说,要是当时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其实,人们忘记了,当时的“无论如何”总是被另外一些“如何”决定了的,如果时光倒流,大抵仍然只能这样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说得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在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5

年轻时,人常常愤世嫉俗,常存怀才不遇之感,怨世界偏心,人到中年,才慢慢建立起公平心,这种公平心不过是经过无数的挫折、磨难后历炼的。

凭什么你就一定要比别人强?凭什么你就一定要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人家不是比你更倒霉吗?多少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甚至冤屈了,你的那点儿小磨难算什么?谁又不是这样走过人生呢?这大抵就是中年人的豁达和宽容吧。

然而,人追求却未竟是一回事,人不追求而径自放弃却另是一回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到处都有消费主义的引诱和劝导。

你走进售楼部,年轻美貌的售楼小组劝你买一套大房子,因为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住得好一点吗?你走进理发店,英俊潇洒的发型师劝你染发烫发,然后再买一套护发产品,因为,人活着不就是为了活得好一点吗?

每每听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样开导,我这个也算经过些事的中年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是的,吃好、住好、活好,这都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然而,要提高生存质量,找出生存的意义,见出精神,光靠潇洒走一回和“优雅生存”是不够的,人必须历经精神追求的痛苦、心灵的磨折、挫败感、失落感以及战胜它们的欣喜。

在我们这个看似价值多元其实以金钱为唯一衡量价值的时代,建立精神生活其实是需要以具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为基础的。

6

什么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呢?“人意欲着和期望着,思考着和想象着,感觉着和信仰着,为自己的生命担忧着,在这些活动中,他不断认识自身的完美性与达到它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哲学人类学者普列斯纳如是说。

距离可能越来越近,距离亦可能始终存在,无论人认识到自己终究不是绝对完美的,或者人认识到自己终究不可能达到绝对完美,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对这一生存境况的本真的切实的体验和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